發布:2023-12-08 02:10: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201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別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這是一件完全孕育于新媒體技術的新聞作品,它先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6天之內就收獲了350萬次頁面瀏覽,3天后才在印刷版報紙中刊出。該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絲毫不掩飾對于它的喜愛:“《雪崩》對遇難者經歷的記敘和對災難的科學解釋使事件呼之欲出,靈活的多媒體元素的運用更使報道如虎添翼。”可見,除了高水平的寫作、原汁原味的內容、連貫統一的行文,融合了多媒體的“三維特稿”才是記者約翰?布蘭奇和他的團隊帶給讀者們的最大驚喜。
提供多媒體交互的現場感體驗,是這部作品的顯著特色。它報道的是發生于2012年2月19日美國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的一場災難,包括6部分驚心動魄的故事,集合了新聞事件回顧、滑雪者的罹難口述、雪崩的科學原理等多個視角。全景地圖、采訪視頻和音頻、交互圖片與知名滑雪者的傳記在該作品中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的視覺高潮。
點開《雪崩》報道首頁,一大幅雪山的動態畫面立刻映入眼簾,寒風吹過雪山,白雪飄飄令人寒意頓生。畫面空白處顯現報道標題“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By John Branch”,好似大幕拉開,電影即將上演。隨著光標向下拖拽頁面,全篇特稿徐徐展開,伴隨著視頻、動畫和圖片集錦均勻流暢地嵌入行文之中,整體感覺簡潔大方,自然不生硬。在表現滑雪者逃生時,讀者眼前出現了一個全真模擬雪崩發生現場的動畫,甚至還可以聽到大雪球沿山坡滾下時發出的咆哮聲,情景逼真令人凝神屏息。
作品還有一處很細心的設計:在每位采訪對象出現后,就會在網頁的右邊出現以該人物頭像為標志的背景信息框,點擊即可了解這個人的具體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和職業。筆者認為,這正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獨特呈現。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報道信源”的精準無誤,而強調被采訪對象的信息正是以一種更為生動和直觀的方式來凸顯這種專業意識。
更為神奇的是,《雪崩》網頁還會根據讀者鼠標瀏覽動作的快慢,自動調整視頻的播放速度和對應內容,真正實現了實時互動。如果讀者十分喜愛這個作品,便可以通過網站頂端的社交媒體鏈接進行分享。一位名為“Cal”的網友評論道:“這個作品太打動人了,我對它的喜愛難以言表。感謝記者約翰,你為我們帶來了媒介融合的強烈心靈撞擊。我已將鏈接分享給所有愛好滑雪的朋友。”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么引起新聞界震動
陳力丹 向笑楚 穆雨薇
2014年07月14日16:24 來源:新聞愛好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和向笑楚、穆雨薇同學最近就去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特稿獎作品《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進行了專題討論。該作品[1]報道了16名滑雪愛好者遭遇雪崩的經過,在報道技術上顛覆了傳統報紙的新聞呈現方式,把文字、音頻、視頻、動漫、數字化模型(DEM)、衛星模型聯動等集成,發表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引起關注的當然不是報道的內容,而是它將各種網絡傳播的新技術運用于報道新聞。
陳力丹:《雪崩》到底是怎樣一個報道?為什么后續會引起大量關注和褒貶不一的評價?從新傳播技術對傳統新聞報道影響的角度看,未來新聞報道的形態將向哪個方向發展?《雪崩》是否能夠代表未來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這里請兩位同學對此做專題討論。向笑楚同學用文字介紹這一新型新聞作品的特征和展現方式,穆雨薇同學則論證這一作品的問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向笑楚:《雪崩》的展現方式與制作團隊
打開這個作品的新聞網頁,呈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環播放的積雪滾落下山坡的視頻,往下滑動頁面,文字穿插于視頻、照片和信息圖之間。顛覆性的新聞呈現方式背后,是整個新聞制作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因此這個普利策特稿獎不單屬于組織者約翰·布蘭奇(John Branch),還應該屬于整個團隊。這個新聞獎不同于一般的獎項,它引起新聞界的震動,使未來新聞的形態和發展方向,以及新聞報道如何跟進新傳播技術的應用等問題被再次提上日程,出現了比以往更為激烈的討論。
201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別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這是一件完全孕育于新媒體技術的新聞作品,它先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6天之內就收獲了350萬次頁面瀏覽,3天后才在印刷版報紙中刊出。該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絲毫不掩飾對于它的喜愛:“《雪崩》對遇難者經歷的記敘和對災難的科學解釋使事件呼之欲出,靈活的多媒體元素的運用更使報道如虎添翼。”可見,除了高水平的寫作、原汁原味的內容、連貫統一的行文,融合了多媒體的“三維特稿”才是記者約翰?布蘭奇和他的團隊帶給讀者們的最大驚喜。
提供多媒體交互的現場感體驗,是這部作品的顯著特色。它報道的是發生于2012年2月19日美國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的一場災難,包括6部分驚心動魄的故事,集合了新聞事件回顧、滑雪者的罹難口述、雪崩的科學原理等多個視角。全景地圖、采訪視頻和音頻、交互圖片與知名滑雪者的傳記在該作品中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的視覺高潮。
點開《雪崩》報道首頁,一大幅雪山的動態畫面立刻映入眼簾,寒風吹過雪山,白雪飄飄令人寒意頓生。畫面空白處顯現報道標題“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By John Branch”,好似大幕拉開,電影即將上演。隨著光標向下拖拽頁面,全篇特稿徐徐展開,伴隨著視頻、動畫和圖片集錦均勻流暢地嵌入行文之中,整體感覺簡潔大方,自然不生硬。在表現滑雪者逃生時,讀者眼前出現了一個全真模擬雪崩發生現場的動畫,甚至還可以聽到大雪球沿山坡滾下時發出的咆哮聲,情景逼真令人凝神屏息。
作品還有一處很細心的設計:在每位采訪對象出現后,就會在網頁的右邊出現以該人物頭像為標志的背景信息框,點擊即可了解這個人的具體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和職業。筆者認為,這正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獨特呈現。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報道信源”的精準無誤,而強調被采訪對象的信息正是以一種更為生動和直觀的方式來凸顯這種專業意識。
更為神奇的是,《雪崩》網頁還會根據讀者鼠標瀏覽動作的快慢,自動調整視頻的播放速度和對應內容,真正實現了實時互動。如果讀者十分喜愛這個作品,便可以通過網站頂端的社交媒體鏈接進行分享。一位名為“Cal”的網友評論道:“這個作品太打動人了,我對它的喜愛難以言表。感謝記者約翰,你為我們帶來了媒介融合的強烈心靈撞擊。我已將鏈接分享給所有愛好滑雪的朋友。”
的確,在影音、圖片、視頻和動畫的交織行進中,讀者已不知不覺閱讀完近1.8萬字的特稿。稍微感到枯燥乏味的時候,這些多媒體元素都能將讀者重新吸引回特稿上面。讀者已經不是在看新聞,而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觸碰新聞,以身臨其境的狀態感知事實。聽其音,觀其形,《雪崩》為用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用戶體驗。
《雪崩》的制作團隊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報道組織模式,它由十幾人組成,分為3個小團隊,分別是采寫組、多媒體制作組和技術發布組。采寫組以記者約翰·布蘭奇為核心,輔助他進行報道的還有體育主編喬?塞克斯頓等6人。多媒體制作組由圖形主管史蒂夫·都依內斯(Steve Duenes)帶領杰米利?懷特(Jeremy White)等5人組成。技術發布組的架構與多媒體制作組相仿,由數字設計副主管安德魯?庫尼曼(Andre Kueneman)帶領艾倫?麥克萊恩(Alan Mclean)等4名成員協作完成。
《雪崩》制作團隊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中從記者到執行主編的垂直型的采編架構,代之以全新的“分組互動寫作模式”——采寫組、多媒體制作組和技術發布組缺一不可,這可以看作是編輯部為了應對新媒體沖擊而進行的生產方式的變革。變革后的編輯部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筆者認為,普利策新聞獎不應只頒給記者約翰·布蘭奇一人,而應頒給整個團隊。
此外,制作團隊的大數據新聞生產也值得關注。該事故發生后,在推特(Twitter)和臉譜(Facebook)上迅速發酵,關于救援進度、天氣狀況、遇難生還名單、雪崩的科學知識等,被迅速轉發、評論和分享。制作團隊通過數據扒取和挖掘工具(即利用大數據),通過對熱點話題和關鍵詞的搜索,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從中分析出受眾的關注點、知識盲點分別是什么,隨后才著手策劃這個新聞專題,非常有針對性。
《紐約時報》對于發行渠道也進行了創新,他們率先將“雪崩”轉制成電子書,一本賣2.99美元,其原版內容均為《紐約時報》的優質新聞報道。網站前期大量的點擊和瀏覽為紙質報紙和電子書的銷售做了宣傳和鋪墊,后者更像是對于網站內容的實體化珍藏版本。《雪崩》似乎成了一塊可以墾荒的孕育著無窮商業價值的寶地,知名技術博客Gigaom.com創始人奧姆?馬利克(Om Malik)提出更大膽的想法:“為何不在特稿當中植入雪橇和羽絨服的廣告呢?”
導言:作品鑒賞,歷史探尋與新聞精神的把握新聞報道國際報道關于德國的報道(1916)關于美歐關系的報道(1928)關于法國的報道(1929)關于蘇聯的報道(1930)關于蘇聯的報道(1931)關于德國的報道(1932)關于德國的報道(1933)關于埃塞俄比亞的報道(1935)關于意大利的報道(1936)關于德國的報道(1938)關于德國的報道(1939)關于法國的報道(1940)關于中國的報道(1941)關于英國地中海艦隊的報道(1942)關于所羅門群島的報道(1942)關于所羅門群島第五次戰役的報道(1942)關于南太平洋的報道(1942)關于南斯拉夫的報道(1943)關于法國的報道(1944)關于意大利的報道(19444)關于法國的報道(19444)關于日本的報道(1945)關于蘇聯的報道(1946)關于蘇聯的報道(1947)關于印度的報道(1948)關于蘇聯的報道(1949)關于朝鮮的報道(1950)關于朝鮮的報道(1950)關于朝鮮的報道(1951)關于加拿大的報道(1962)關于韓國的報道(1962)關于朝鮮的報道(1953)關于蘇聯的報道(1954)關于蘇聯的報道(1955)關于古巴的報道(1958)關于波蘭的報道(1959)關于越南的報道(1963)關于越南的報道(1963)關于越南的報道(1965)關于中東的報道(1967)關于越南的報道(1968)關于南非的報道(1970)關于巴基斯坦的報道(1971)關于中國的報道(1972)關于蘇聯的報道(1973)關于非洲的報道(1974)關于柬埔寨的報道(1975)關于東南亞的報道(1977)關于中東的報道(1978)關于柬埔寨的報道(1979)關于薩爾瓦多的報道(1980)關于黎巴嫩的報道(1982)關于約旦的報道(1983)關于埃塞俄比亞的報道(1984)關于菲律賓的報道(1985)關于南非的報道(1986)國內報道南方的秘密帝國(1921)當月亮遮蓋地球時(1923)墳墓之旅(1925)伯德飛越南極(1929)“也許這個案子中還有一個女人”(1930)百萬人觀看退伍老兵游行(1931)威脅迫使林德伯格一家離開美國(1935)每星期四的反叛(1941)“她只能活7小時”(1943)號角報人帶著自己和他人捐獻的血來到馬里亞納群島(1944)世界末日即將來臨()945)人們是怎樣走上那條路的?(1946)森特勒利亞煤曠5號礦井爆炸慘劇(1947)聯邦政府忠誠調查是首都的頭號話題(1947)與那幫人見面(1948)心智不健全的槍手打死12人(1949)“在這兒——雷德——38年”(1949)脫離十八層地獄(1952)“我從噩夢中醒來”(1954)“杜瓦爾縣公爵”的覆滅(1954)“我寧愿做一名記者”()966)墜人大峽谷(1956)“我還活著,親愛的”(1957)北達科他州風災紀實(1967)縱火者口號:“燒吧,孩子,燒吧”(1965)穿上法官服未必就是法官(1967)琳達?菲茨帕特里克的兩個世界(1967)戰爭壓力與殺戮者的產生(1969)狂野之夜(1969)一個恐怖分子的成長(1970)《紐約時報》發表五角大樓文件(1971)新罕布什爾州預示總統競選難分伯仲(1976)伯莎老太太最后的日子(1976)約翰斯敦諸水壩人稱“定時炸彈”(1977)澤普的最后一次出庭(1979)聯邦官僚機構是如何運作的(1981)洪水毀家園災民夜難眠(1982)后記
這幅作品中,一個頭大如斗、皮包骨頭的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而跪倒在地,而禿鷲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 這張照片的構圖是普通的三分法(“井”字構圖法),猛禽與小女孩分別位于“井”字四個交叉點的左上點和右下點;空曠的環境使兩個主體更加顯得突出,而本不該處在一起的一個虎視眈眈的強勢猛禽與一個倒伏在地奄奄一息的弱勢孩子,出現在一個畫面上。 禽類的強勢與孩子的弱小與人們的正常思維形成巨大反差,給人以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思想沖擊。色彩是普通彩色膠卷成像效果,基本沒有進行后期處理;在中午強烈的太陽光下,加上空曠荒蕪的環境突出顯示了當時非洲大地的干旱。 攝影構圖與光線、色彩,畫面中的線條等因素相關,需要它們的配合。然而,它們也只能扮演一種輔助者的角色。從技術層面上來講,構圖中最重要的是利用以上因素,在畫面上,構造出最重要的姿態或形態,從而使觀者能一眼感知到畫面的重心與主題思想。 但技術歸根到底是要為主題思想服務的,構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出照片的主題,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張震驚世界的圖片《饑餓的蘇丹》,從技術上來說,屬于均衡式的構圖,主體形態突出,清晰,小女孩與禿鷹在視覺上互為呼應。 如果僅從總體構圖上來講,作者只是抓住了這個場面,他碰到了好的內容,拍下來了,構圖、機位都不是很好。這是新聞攝影,只是記錄了這一殘酷的現實,藝術方面很一般。 所以,這張照片的技術含量并不高,只是一些基本手法(但基本功扎實),是抓拍來的照片。它之所以獲獎,關鍵并不是照片的拍攝水平,而是它所包含的信息,給人以觸目心驚的感覺,突出了蘇丹的大饑荒。 擴展資料: 一九九三年蘇丹戰亂頻繁的同時發生了大饑荒,南非的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Kevin Carter)來到戰亂、貧窮、饑餓的非洲國家蘇丹采訪。一天,他看到這樣一幅令人震驚的場景: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 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只碩大的禿鷹,正貪婪地盯著地上那個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美餐”。凱文卡特搶拍下這一鏡頭。 1993年3月26日,美國著名大報《紐約時報》首家刊登了凱文·卡特的這幅照片。接著,其他媒體很快將其傳遍世界,在各國人民中激起強烈反響。這就是后來獲得普利策新聞大獎的那幅照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饑餓的蘇丹
中國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都是國際上具有很高聲譽和影響力的新聞獎項,它們的共同點包括:首先,都是為了表彰杰出的新聞作品和記者而設立的獎項;其次,對新聞作品的綜合評價標準相對客觀、科學,一般涵蓋主題、新穎性、批判性、立場公正、政治正確性等多個方面;第三,兩個獎項都鼓勵采用深度報道的形式探索社會、事件、人物背后的真相,獲獎作品通常都是深度調查和獨家報道類型的文章或報道;最后,兩個獎項的設立,都為全球新聞行業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和創新意識,鼓勵記者不斷進步,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摘要】
中國新聞獎與普利策新聞獎的相同點【提問】
中國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都是國際上具有很高聲譽和影響力的新聞獎項,它們的共同點包括:首先,都是為了表彰杰出的新聞作品和記者而設立的獎項;其次,對新聞作品的綜合評價標準相對客觀、科學,一般涵蓋主題、新穎性、批判性、立場公正、政治正確性等多個方面;第三,兩個獎項都鼓勵采用深度報道的形式探索社會、事件、人物背后的真相,獲獎作品通常都是深度調查和獨家報道類型的文章或報道;最后,兩個獎項的設立,都為全球新聞行業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和創新意識,鼓勵記者不斷進步,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回答】
《新聞與正義》(沃爾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Yq0uevF0VEqLePALWTTWfw 提取碼:4ij1 書名:新聞與正義 作者:沃爾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1 頁數:457 內容簡介: 《新聞與正義:14項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全譯本3》(修訂版)內容簡介:真實是真正的新聞的生命。普利策說過:“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徹底弄清之前,絕不放過它。連續報道!連續報道!……一定要堅信,真實對報紙來說猶如貞操對女人一樣重要。”今天,有那么多的內幕、丑惡得以揭露,仍得益于這一優秀的新聞傳統。
1、1979年,第一屆 菲利普·約翰遜 Philip Johnson 。
2、1980年,第二屆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
3、1981年,第三屆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
4、1982年,第四屆凱文·洛奇 Kevin Roche 。
5、1983年,第五屆貝聿銘 Ieoh Ming Pei 。
6、1984年,第六屆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 。
7、1985年,第七屆漢斯·霍萊因 Hans Hollein 。
8、1986年,第八屆哥特佛萊德·波姆 Gottfried Behm 。
9、1987年,第九屆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
10、1988年,第十屆戈登·邦沙夫特 Gordon Bunshaft。
1、1979年,第一屆 菲利普·約翰遜 Philip Johnson 。
2、1980年,第二屆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
3、1981年,第三屆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
4、1982年,第四屆凱文·洛奇 Kevin Roche 。
5、1983年,第五屆貝聿銘 Ieoh Ming Pei 。
6、1984年,第六屆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 。
7、1985年,第七屆漢斯·霍萊因 Hans Hollein 。
8、1986年,第八屆哥特佛萊德·波姆 Gottfried Behm 。
9、1987年,第九屆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
10、1988年,第十屆戈登·邦沙夫特 Gordon Bunshaft。
普利策新聞獎 普利策新聞獎是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此外還有 世界新聞攝影荷賽獎和羅納德·里根新聞獎,我們國內也有“中國新聞獎”、“韜奮新聞獎”、 “范長江新聞獎”和“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四大獎項。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愿設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被視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普利策獎在每年的春季,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普利策獎評選委員會的十四名會員評定,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普利策獎分為兩類,新聞界和創作界。普利策獎也是一個鼓勵美國的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 ,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是歷史獎。只要是關于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羅納德.里根新聞獎每年在世界上僅授予一名在體育報道中表現杰出的記者(包括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攝影或著名的電影演員)。獲獎者須在現代社會的體育領域中,表現出使公眾認可的想象力、激情、勇氣和天分。“WPP”這三個大寫英文字母的組合,是“世界新聞攝影”,即 World Press Photo三個英文字頭的縮寫,成為一年一度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專有名詞。由于這一比賽是荷蘭人發起并主辦,所以中國攝影界習慣地稱之為“荷賽”。
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遺愿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普利策獎是新聞界的大獎。普利策獎又名普利策新聞獎,是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愿于1917年設立的獎項,后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現在,普利策獎已成為新聞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被譽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評選制度
普利策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中旬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5月頒獎。
評獎項目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美國普利策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但獲得公眾服務貢獻獎的報道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參賽資格
普利策獎包括14項新聞類獎項和7項創作類獎項。新聞類獎項的獲獎者不限國籍,但必須在美國媒體中發表過作品;創作類獎項的獲獎者則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的例外是歷史寫作獎,作品涉及美國史的外籍作家具有獲獎資格。
假新聞《吉米的世界》原文及譯文: JIMMY'S WORLD 吉米的世界 Janet Cooke 珍妮·特庫克 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 華盛頓郵報撰稿人 September 28, 1980; Page A1 1980年9月28日 Jimmy is 8 years old and a third-generation heroin addict, a precocious little boy with sandy hair, velvety brown eyes and needle marks freckling the baby-smooth skin of his thin brown arms. 吉米現年8歲,是第三代海洛因依賴者,一個早熟的小男孩,有一頭沙質的頭發,一雙棕色的眼睛和針尖,使他瘦削的棕色手臂上光滑的皮膚發亮。 He nestles in a large, beige reclining chair in the living room of his comfortably furnished home in Southeast Washington . There is an almost cherubic expression on his small, round face as he talks about life -- clothes, money, the Baltimore Orioles and heroin. He has been an addict since the age of 5. His hands are clasped behind his head, fancy running shoes adorn his feet, and a striped Izod T-shirt hangs over his thin frame. "Bad, ain't it," he boasts to a reporter visiting recently. "I got me six of these." 他穿著一件大米色的躺椅,躺在華盛頓東南部舒適舒適的家中的起居室里。他談起生活——衣服、金錢、巴爾的摩黃鸝和海洛因時,在他那張圓圓的臉上幾乎有一種無邪的愛。他從5歲起就上癮了。他的雙手緊握在腦后,華麗的跑鞋裝飾著他的雙腳,一條條紋艾佐德T恤掛在他瘦瘦的身軀上。“真糟糕,不是嗎,”他對最近來訪的記者夸耀道。我買了六個。” Jimmy's is a world of hard drugs, fast money and the good life he believes both can bring. Every day, junkies casually buy herion from Ron, his mother's live-in-lover, in the dining room of Jimmy's home. They "cook" it in the kitchen and "fire up" in the bedrooms. And every day, Ron or someone else fires up Jimmy, plunging a needle into his bony arm, sending the fourth grader into a hypnotic nod. 吉米的世界充滿了毒品、快錢和他認為兩者都能帶來的美好生活。每天,癮君子們都會在吉米家的餐廳里,隨便地從他母親的同居情人羅恩那里買海瑞恩。他們在廚房里“烹調”,在臥室里“點火”。每天,羅恩或其他人都會向吉米開槍,用一根針扎進他瘦骨嶙峋的手臂,讓這個四年級的學生打瞌睡。 Jimmy prefers this atmosphere to school, where only one subject seems relevant to fulfilling his dreams. "I want to have me a bad car and dress good and also have me a good place to live," he says. "So, I pretty much pay attention to math because I know I got to keep up when I finally get me something to sell." 吉米更喜歡這種氛圍,而在學校里,只有一個主題與實現夢想有關。他說:“我想擁有一輛糟糕的車,一件漂亮的衣服,還有一個好的住處。”所以,我非常關注數學,因為我知道當我最終得到一些東西要賣的時候,我必須跟上。 Jimmy wants to sell drugs, maybe even on the District's meanest street, Condon Terrace SE, and some day deal heroin, he says, "just like my man Ron." 吉米想賣毒品,甚至是在這個地區最卑鄙的街道,康登臺東南部,有朝一日還想賣海洛因,他說,“就像我的男人羅恩一樣。” Ron, 27, and recently up from the South, was the one who first turned Jimmy on."He'd be buggin' me all the time about what the shots were and what people was doin' and one day he said, 'When can I get off?'" Ron says, leaning against a wall in a narcotic haze, his eyes half closed, yet piercing. "I said, 'Well, s . . ., you can have some now.' I let him snort a little and, damn, the little dude really did get off." 現年27歲的羅恩,最近從南方來,是第一個轉向吉米的人。“他會一直盯著我,看那些鏡頭是什么,人們在做什么。”有一天,他說:“我什么時候下車?”羅恩說,靠著一堵麻醉的霧靄,他的眼睛半閉著,卻在刺穿。我說,好吧,S。“你現在可以吃了。”我讓他吸了一口,該死的,那個小家伙真的下了車。” Six months later, Jimmy was hooked. "I felt like I was part of what was goin' down," he says. "I can't really tell you how it feel. You never done any? Sort of like them rides at King's Dominion . . . like if you was to go on all of them in one day. 六個月后,吉米上鉤了。”他說:“我覺得自己是事情的一部分。”我真的不能告訴你感覺如何。你什么都沒做?有點像他們在國王的統治下騎馬。…就好像你要在一天內完成所有的任務。 "It be real different from herb (marijuana). That's baby s---. Don't nobody here hardly ever smoke no herb. You can't hardly get none right now anyway." “它和草藥(大麻)真的不同。那是嬰兒S。別讓這里的人幾乎從不抽藥草。無論如何,你現在一個也得不到。” Jimmy's mother Andrea accepts her son's habit as a fact of life, although she will not inject the child herself and does not like to see others do it. 吉米的母親安德里亞把兒子的習慣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盡管她自己不會給孩子注射,也不喜歡看到別人注射。 "I don't really like to see him fire up," she says. "But, you know, I think he would have got into it one day, anyway. Everybody does. When you live in the ghetto, it's all a matter of survival. If he wants to get away from it when he's older, then that's his thing. But right now, things are better for us than they've ever been. . . . Drugs and black folk been together for a very long time." “我真的不喜歡看到他火冒三丈,”她說。但是,你知道,我想他總有一天會喜歡的。每個人都有。當你住在貧民區時,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如果他長大后想擺脫它,那就是他的事了。但現在,事情對我們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毒品和黑人在一起很長一段時間。” Heroin has become a part of life in many of Washington's neighborhoods, affecting thousands of teen-agers and adults who feel cut off from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filtering down to untold numbers of children like Jimmy who are bored with school and battered by life. 海洛因已經成為華盛頓許多社區生活的一部分,影響到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他們感到與周圍的世界隔絕,并過濾到無數像吉米這樣的孩子,他們厭倦了學校生活,飽受生活的折磨。 On street corners and playgrounds across the city, youngsters often no older than 10 relate with uncanny accuracy the names of important dealers in their neighborhoods, and the going rate for their wares. For the uninitiated they can recite the color, taste, and smell of things such as heroin, cocaine, and marijuana, and rattle off the colors in a rainbow made of pills. 在城市的街角和游樂場上,年輕人往往不到10歲,他們的社區里的重要經銷商的名字和他們的商品的流行率驚人地精確。對于陌生人來說,他們可以背誦諸如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之類的東西的顏色、味道和氣味,并用藥丸發出彩虹的顏色。 The heroin problem in the District has grown to what some call epidemic proportions, with the daily influx of so-called "Golden Crescent" heroin from Iran,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making the city fourth among six listed by the U.S. Drug Enforcement Agency as major points of entry for heroi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olden Crescent" heroin is stronger and cheaper than the Southeast Asian and Mexican varieties previously available on the street, and its easy accessiblity has added to what has long been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nation's capital. 該地區的海洛因問題已經發展成一些所謂的流行病,每天都有來自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所謂“金新月”海洛因涌入,使得美國毒品執法機構六個城市中的第四個成為美國海洛因入境的主要進入點。“金新月”海洛因比以前在大街上所能買到的東南亞和墨西哥品種更為強大和便宜,而且它的易接近性增加了這個國家首都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嚴重問題。 David G. Canaday, special agent in charge of the DEA's office here, says the agency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because we have virtually no diplomatic ties in that part of the world." While judiciously avoiding the use of the term epidemic, Canaday does say that the city's heroin problem is "sizable." 負責該辦公室的特別代理的David G. Canaday說,該機構“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因為我們在這個地區幾乎沒有外交關系”,雖然明智地避免使用“流行病”一詞,但他說城市的海洛因問題是“相當大的”。 Medical experts, such as Dr. Alyce Gullatte, director of the Howard University Drug Abuse Institute, say that heroin is destroying the city. And D.C.'s medical examiner, James Luke, has record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eaths from heroin overdose, from seven in 1978 to 43 so far this year. 醫學專家,如霍華德大學藥物濫用研究所所長奧爾斯·古拉特博士說,海洛因正在摧毀這座城市。華盛頓的驗尸官詹姆斯盧克(james luke)記錄了海洛因過量導致的死亡人數大幅增加,從1978年的7人增加到今年的43人。 Death has not yet been a visitor to the house where Jimmy lives. 死神還沒有去過吉米住的房子。 The kitchen and upstairs bedrooms are a human collage. People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drift into the dwelling and its various rooms, some jittery, uptight and anxious for a fix, others calm and serene after they finally "get off." 廚房和樓上的臥室都是人體拼貼畫。各種形狀和大小的人都漂進了住宅和各種各樣的房間,有些緊張、緊張、焦慮,他們最后終于“下車”了。 A fat woman wearing a white uniform and blond wig with a needle jabbed in it like a hatpin, totters down the staircase announcing that she is "feeling fine." A teen-age couple drift through the front door, the girl proudly pulling a syringe of the type used by diabetics from the hip pocket of her Gloria Vanderbilt jeans. "Got me a new one," she says to no one in particular as she and her boyfriend wander off into the kitchen to cook their snack and shoot each other up. 一個身穿白色制服,戴著金發假發的胖女人,像針尖一樣戳進針腳,在樓梯上蹣跚著,說她“感覺很好”。一對十幾歲的夫婦從前門飄過,女孩驕傲地從格洛麗亞范德比爾特牛仔褲的臀部口袋里抽出了一種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注射器。“給我一個新的,”她說,沒有特別的人,因為她和她的男友徘徊到廚房煮他們的零食,并互相射擊。 These are normal occurrences in Jimmy's world. Unlike most children his age, he doesn't usually go to school, preferring instead to hang with older boys between the ages of 11 and 16 who spend their day getting high on herb or PCP and doing a little dealing to collect spare change. 這在吉米的世界里是很正常的。與他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孩子不同,他通常不去上學,而是喜歡和11歲到16歲的大男孩在一起,他們一天都在服用草藥或五氯酚,做點小交易來收集零錢。 擴展資料: 在國際新聞界頗享盛譽的“普利策新聞獎”,歷來被認為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它通常授予那些有影響的、報道重大政治和社會題材的“高質量作品”。獲得此項殊榮的新聞工作者,可因此踏上通向“名記者”之路。 但是,在1981年,這樣一頂桂冠卻戴在了一篇假報道的頭上。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特·庫克的調查性報道《吉米的世界》,因報道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市一個八歲男孩吸食海洛因成癮,而獲得1981年“普利策專稿寫作獎”。然而好景不長,人們發現這篇生動的獲獎作品并非來自采訪而純屬作者憑空捏造。1981年4月15日,普利策評獎委員會宣布取消珍坭特·庫克的獲獎資格,從而開了這樁轟動全美新聞界的大丑聞。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愿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獲得這個獎項的美國總統。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知網-真真假假的《吉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