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12-08 03:40: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去過北京長安街的人一定對馬路上鮮艷的金色護欄印象深刻,這個像極武俠電視劇里的道具的裝置以防爆的角色佇立在北京街頭,好不瀟灑。它絢麗的外觀似乎折射出高貴的氣質風貌,與莊嚴肅立的首都北京相輔相成。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北京街頭的焦點——金色護欄,我們將從它設立的初衷、獨特的外觀等等方面做一個詳細的介紹。 一、金色護欄的歷史 ‘北重造’護欄2002年就已經出現在了天安門廣場上,十幾年間,北重集團持續承擔了天安門廣場護欄制作安裝任務、完成了兩次大面積的護欄更新改造,經歷了建國60周年大慶、十六大、十八大等重大政治時刻 在2013年10月28日發生的“10.28”暴力恐怖襲擊案中,金色護欄成功的抵抗了暴恐分子對金水橋的第一次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金水橋。從此,金色護欄作為高端特種護欄的代表走向了北京。 二、金色護欄的安裝 2014年4月16日,由北重集團專機公司負責的天安門地區及長安街沿線道路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復興門———建國門)經過五個小時的鏖戰,于當日凌晨五點安裝完畢。 三、金色護欄的用材 細心的人們發現,2014年8月6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城樓等地的白色隔離護欄換了新顏。這并不是將白色簡單漆成金色,而是換成采用高強度特殊鋼制造、整體焊接成型、強度高、防沖撞性能好的“金色護欄”。 四、金色護欄的應用 “金色護欄”已應用于天安門廣場、城樓、金水橋、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出入口以及長安街一線等重要場所。同時,該護欄的同類產品,已在其產地包頭市各重要場所安裝。 以上我們從四大方面對金色護欄做了一個詳細系統的介紹,它們分別是金色護欄的歷史、金色護欄的安裝、金色護欄的用材和金色護欄的應用這四大板塊的內容。通過以上相關信息的學習,我們了解到莊嚴肅立的金色護欄作為北京街頭一道無論是對游客而言還是對北京居民而言均是令人難忘的風景,它不僅是北京安保的保障,更是象征著首都北京獨特的氣質風貌。
‘北重造’護欄2002年就已經出現在了天安門廣場上,十幾年間,北重集團持續承擔了天安門廣場護欄制作安裝任務、完成了兩次大面積的護欄更新改造,經歷了建國60周年大慶、十六大、十八大等重大政治時刻。 在2013年10月28日發生的“10.28”暴力恐怖襲擊案中,金色護欄成功的抵抗了暴恐分子對金水橋的第一次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金水橋。從此,金色護欄作為高端特種護欄的代表走向了北京。
1、綠化 2016年,長安街全路段啟動近10年來最大一綠化改造。沿線行道樹全面采取復壯措施,道牙、圍欄等園林設施首次統一風格樣式。綠化改造范圍西起門頭溝三石路,東至通州區宋梁路,主要有植栽、綠地道牙、綠地圍欄、鋪裝、景觀小品等。 2、主題公園 長安街是一條串聯北京多處景點的風景線路,主要景點有天安門廣場、北京軍事博物館、八里橋公園等。 3、路名美譽 長安街素有“長治久安”寓意,因其長距離被譽為“百里長街”,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譽為“神州第一街”。 4、護欄 2016年,長安街采用中國風元素護欄,沿線單位圍欄拆除,開放綠地;北京五環路內架空電線入地。 擴展資料 東長安街歷史:東長安街,歷史悠久。明朝屬南熏坊,稱東長安街。清朝屬正藍旗,沿稱。民國西段稱東三座門大街。早在元代,大都南面的城墻就坐落在今長安街的位置。 到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年)擴建京城,城墻向南擴展到今崇文門、前門、和平門、宣武門一線。天安門,明朝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2年)重修后改名天安門。196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安街線路走向:長安街是一條完全呈東西走向的筆直線路,為北京市主城區東西軸線,以天安門城樓為中點,分成東、西兩段。西長安街西起西單十字路口、東至天安門城樓南面;東長安街西起天安門城樓南面、東至東單十字路口。西長安街向西延長至蓮玉橋,向東延長至通州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長安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安街
長安街馳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修建于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長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之意。
明清之時,長安街僅長七、八里,有十里長街之稱。當年從長安左門至東單牌樓,名為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單牌樓,稱西長安街。1940年,內城城墻的東西兩側的建國門與復興門被拆開后,成為近代長安街的雛形。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曾是矗立在天安門前東西“橫街”上的兩座“三座門”。新中國成立后人流大增,對來往車輛和行人不太方便,每年都在此處發生數百起車與車相撞或車與人相撞的交通事故。于是在1952年前后,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這兩座“三座門”被拆除。
現在的長安街以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為界,分為東、西長安街兩大段,東至通州,西達石景山區,路面寬度50至100米,總長約94里,有“百里長街”之譽。長安街筆直寬敞,橫貫京城的正東正西,正好與縱貫京城南北的中軸線垂直相交于天安門前。有關專家學者認為,這就決定了北京城的中心坐標及其四周大街小巷的走向,使整個北京市區以科學的經緯線、縱橫交錯的格局,展現出“棋盤街”式的市容市貌,恢宏壯觀。
長安街上的多處古建名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始建于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在五洞牌坊后延伸著一條筆直的中央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1651年(清順治八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在明清兩代的500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后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或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
長安街被譽為“神州第一街”,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早在明代永樂皇帝營建北京城時,就有了從東單牌樓至西單牌樓的這條“天街”。那時,承天門亦即現在的天安門兩側,按“左祖右社”分別興建了太廟和社稷壇,在它們門前的長安街上各有一門,分別叫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從長安左門至東單牌樓叫東長安街,從長安右門至西單牌樓叫西長安街,而兩門之間則稱為御街。因此,最早的東西長安街總長尚不足4公里。
新中國成立后,東、西單牌樓仍是東西長安街的終點,從東單往東走或從西單向西走,都必須繞道東單以東或西單以西的狹窄胡同。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些胡同陸續被辟成馬路與長安街融為一體,成為一條橫貫東西的通衢要道,本版3月17日刊發的邱祖胡同、報子街、舊刑部街以及今天刊發的兩條以“寺”命名的胡同,都是分別融入東、西長安街的胡同。
今年,長安街將以新的姿容迎接新中國60歲華誕。因此,長安街很多路段將進行大修,大部分變成雙向5車道,即將翻修的路段從朝陽區四惠橋至石景山區首鋼東門。西長安街新華門路段也將被拓寬,其南側的東、西安福等多條胡同也將隨著拆遷而相繼融入寬闊的長安街……
其實,融入長安街的不僅僅是一條條胡同,更是一段段歷史。
長安街的總長度是3.8公里。長安街是中國北京市的西長安街及東長安街的總稱,廣義上還包括其東、西延長線。其是北京市重要的東西軸線,是連接北京東城區與西城區的城市主干路,素有“十里長街”“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以天安門廣場為界,往東為東長安街;往西為西長安街。由于這條道直如矢的大街一眼望不到頭,所以人們形容它是十里長街。其實,從東單到西單全長只有4公里,但它是全城的東西軸線,東到通州區八里橋(永通橋)、西至石景山橫貫38公里,東西各有一系列的街道與它相連,從而將市中心、城區和新市區聯成一體。從東單向東和西單向西延長,這就是長安街延長線,東至通州區,西至石景山區的長安街延長線,也稱為十里長街,長安街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符號意義,長期以來是北京乃至中國政治的代名詞之一。長安街修建于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
長安街總長3.8千米。長安街是一條完全呈東西走向的筆直線路,為北京市主城區東西軸線,以天安門城樓為中點,分成東、西兩段。長安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街道之一,因地處中國北京市中心、歷史悠久、多次舉辦全國重大慶典活動而聞名中外,素有“十里長街”“神州第一街”之稱。公元1276年,元朝大都城墻內的順城街建成,東起今內城東墻故址、西至今內城西墻故址,全長約6.7千米,寬度約20米,為現代長安街雛形,長安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之意。2009年,長安街首次應用巖瀝青混凝土鋪設路面,具有使用壽命長、性能穩定、抗疲勞強度高,以及抗水損和耐微生物侵蝕能力強等特點。長安街是中國國慶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閱兵的重要場所,從開國大典以來,已舉辦多次大型閱兵典禮。長安街在中國政治生活和全國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神圣的地位,體現著首都和國家形象。
天安門前的路叫長安街,路面寬度最窄出50米最寬處100米。
天安門正前方路面寬度在60米左右,是雙向六車道的。
中國再沒有一條街像長安街這樣集歷史與現代于一身,這樣重要而知名,這樣高度集中了政治、經濟、文化、旅游等寶貴資源。長安街馳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稱。長安街修建于明代,是興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內外城時最主要的道路。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歷史。長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時代的大都城———“長安”,含長治久安之意。
現在的長安街以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為界,分為東、西長安街兩大段,東至通州,西達石景山區,路面寬度50至100米,總長約94里,有“百里長街”之譽。長安街筆直寬敞,橫貫京城的正東正西,正好與縱貫京城南北的中軸線垂直相交于天安門前。
長安街的核心部分是西三環的公主墳立交橋到東三環的國貿立交橋,全長14公里左右,這一段大街兩側匯集了北京乃至國家的許多重要的政治、行政、文化、經濟經貿和商業建筑。長安街對北京市的整體規劃與布局之所以非常重要,就在于北京的原點是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的,長安街剛好是東西主干線。建國五十多年間,長安街及其兩側的建設從未間斷過,長安街已形成了北京城市風景線最為重要的一段,尤其是其中心段十余公里的長度中,匯集了這座城市主要的建筑代表作。
是的,從日均客運量上,北京在全國居首,因此成為地鐵最繁忙城市。 為了控制車站、車廂人數,當安檢點候檢人員大于50人時,采取站外分批進站,針對高滿載率區段,適時加開區間臨客。 京港地鐵則表示,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地鐵客流進一步回升,京港地鐵將設置列車滿載率觀察員,高峰時期持續關注到站列車滿載情況,同時在車站多點位進行客流監控,做好啟動限流舉措的準備。 應對措施 車站現已加強安檢點宣傳疏導工作,提示乘客保持安全距離,維護候檢區域秩序。公司會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期間大客流應對要求,在出入口、候檢區、閘機口、扶梯處等車站重點部位,通過人工廣播和現場人員疏導的方式引導乘客有序進站,并提示乘客保持排隊距離,避免乘客聚集,切實保障進站乘客健康和安全。
說到北京地鐵,大家腦海里恐怕就一個字:擠。不過實際上北京地鐵不是什么時候都擁擠,什么時候都上不去的。在除了早高峰跟節假日的時候,乘坐地鐵其實也是一種美麗的享受。日常工作之余,你是否注意過那些地鐵站里別有用心的設計呢。 這些設計都包含了設計者細細研究的汗水與思考,囊括了北京很多特色文化。身邊的風景,請不要錯過! 1 順義站:圓形站廳,仿古設計與中國紅 15號線是全北京市最大的圓形站廳,走進15號線步入了中國紅殿堂,中國紅成是主打色調,該座車站最大的特點是站廳層為圓形結構,無論是地下站還是高架站很有中國傳統建設的風格。 2 六里橋站:圓形站廳,有趣的雕塑 六里橋站的圓形站廳與15號線的圓形站廳區別在于換乘的時候可以看到陽光,并且可以直達辦公區。9號線六里橋站雖然是個側式雙層車站,而10號線為三層島式車站,但設計師還是取最高的兩層相互連接,其中負一層就可以實現陽光直射。站臺裝修的主打色為白色,白色圓形立柱與頂部環狀吊頂相呼應,營造出劇院般的恢弘效果。 3 北海北站:中國古典園林 運用中國古典園林中回廊的形式將傳統元素融合在現代交通空間中,皇家的顯赫與園林的休閑相得益彰。 4 昌平線:可愛的蜂巢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李興鋼工作室的建筑師張音玄說,六邊形作為一個基本元素應用到車站整體造型和內外裝飾中,天橋、樓梯間、窗洞、燈飾甚至吊頂圖案和馬賽克等多采用六邊形設計,整體感非常強。昌平線是連接中心城區與昌平新城的南北向軌道交通線路,年底開通的一期工程為西二旗站至南邵站,長約21公里,共設7座車站,其中南邵站為地下站、西二旗站為地面站,其余5站均為高架站。這5座高架站均統一設計成簡潔的六邊形截面的柱體造型,橫臥在軌道上的柱體主要以玻璃幕墻包裹,玻璃表面還印有六邊形的裝飾圖案,昌平線施工人員親切地稱之為“蜂巢”。昌平線與8號線換乘的朱辛莊站因為要實現同向同臺換乘,相當于兩座車站“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形成雙六邊形截面的連體車站造型。 5 地鐵6號線:京城青磚綠瓦的發展脈絡 長安街是展示首都風貌的一條街,而地鐵6號線連接的老城北部、北京城東部和西部以生活和辦公的成熟街道為主,途經車公莊大街、平安大道、地安門大街、朝陽北路等站,可以說是更生活化的一條線。乘坐6號線的乘客更多的是居住和工作在北京的人,地鐵站廳的設計要體現北京特有的生活氛圍和生活面貌,這樣,乘客才能有一種歸屬感。中國的傳統建筑就是木材加磚,木材起支撐作用,磚做墻體維護。這與西方以石材為主的建筑很不一樣,所以最后確定,6號線以“磚”為主要設計靈感。6號線的裝修通過青磚、紅磚、現代彩磚等墻面裝飾的變化,體現了北京老城保護區、西部成熟區和東部發展區的不同面貌,也勾勒出了北京城市的發展脈絡。 6號線上美麗的壁畫 乘客可以欣賞到北海北站的《廊下瓊華島》、《月中靜心齋》,車公莊站的《彩韻國粹》,東四站的《東四記憶》,金臺路站的《金臺求賢》、《金臺夕照》。這些壁畫凸顯地域標志和城市文化,從海子文化到隆福寺廟會,從生旦凈末到胡同生活,用壁畫還原的北京,讓人大有“穿越”之感。 7 地鐵雍和宮站:神似地面雍和宮 地鐵5號線采用了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為地鐵空間的形象帶來新的內涵。其中,雍和宮站主色調為紅色,站廳吊頂用金色材料,柱子用紅色,和地面建筑雍和宮神似。雍和宮站的立柱全部采用正紅色,護欄全都采用漢白玉雕花制成。雕花護欄在錯層之間一字排開,圖案包括龍、牡丹等中國傳統圖案。雍和宮以及周邊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是包涵文化理念的游覽勝地,宣揚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對中國味道的強化是設計中的重點。各種景致的運用,將使設計貼近地理和文化環境。營造本站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表現厚重的文化感。 8 地鐵動物園站:童真的動物與星空的神秘 下了地鐵四號線去動物園站下車D口出去的路上會看到有關于小動物的壁畫,五顏六色的十分搭襯動物園,充滿了童趣的感覺。還有站廳里面頂上的圓形星星也是一大亮點。 9 圓明園站:大水浮雕 地鐵圓明園站緊鄰圓明園,站廳層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大水法”石材浮雕和四十景介紹。畫面以代表性的圓明園建筑(西洋樓)殘柱為背景,以御題《圓明園四十景》的文字形式為內容,加上建園、毀園、燒園三個“歷史年號”,給人銘刻于心的視覺心理作用和潛在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10 國圖站:書籍演化路館藏四重寶 主題為 “書的海洋”,壁畫以書籍的演化為主要表現元素,著重體現了國圖四寶:趙城金藏、敦煌古卷、永樂大典、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