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1-27 02:18: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大家好,我是老吳,一個永遠嘴饞的潮汕人。
經常聽到有人提起“鍋氣”這個詞,有人說,一道小炒好不好吃,就得看它有沒有鍋氣,有了鍋氣的小炒就有了靈魂,那么什么是鍋氣?什么樣的菜才有鍋氣呢?
鍋氣是什么?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餐更是享譽全球,而說到中餐,就不得不說到一種炊具了,那就是我們中餐特有的炒鍋。傳統的炒鍋是用鐵鑄造而成,擁有美妙的曲線,導熱性能非常好,看似平淡無奇,卻成就了最獨特的烹飪方式——炒。炒是中餐中對水火掌控最為獨到的表現手法,烹飪者憑借細微多變的手法,讓食物在擁有完美弧度的鐵鍋中迅速翻轉,并不時拋向空中,反復降溫,在最短時間內使食物從內而外發生質變,水火相濟,色香味俱全,并且還賦予了食物一種奇妙但虛無縹緲的特質,這就是鍋氣。
如何才能有鍋氣?
首先刀工得到位,廚師的刀法也是一道菜有沒有鍋氣的前提,食材只有切得均勻并且大小適中,才能在炒鍋中被均勻受熱,否則的話受熱不均,鍋氣就無從談起了。
鍋氣的產生,與爆炒分不開,爆炒對于火候的要求極高,因此對于火候的掌控是中餐廚師所必備的技能,火力不夠,菜不夠香,火力太過,食材又會瞬間變老,只有了解食材的特性,正確掌控火力的大小,才能成功“熗”出鍋氣。在旺火的情況下,火候掌控并不容易,稍不留神就會導致食材燒焦,這個時候,顛鍋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中餐廚師的基本技能之一,通過反復不斷地將食物拋向空中,讓食材反復降溫升溫,而不時地引火入鍋,能讓食材直接短暫接觸明火,讓其多余的水分迅速蒸發,讓食物香而不焦,鮮嫩可口。
鍋氣的形成,除了火候的掌握,油也是其中一個因素,炒菜離不開油嘛。廣東人喜歡用豬油炒菜,這點在潮汕人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潮汕有句做菜的俗語叫“猛火厚朥香魚露”,這句話將潮州小炒的精髓概括得淋漓盡致。“朥”就是豬油,動物油脂中含有許多植物油脂中沒有的芳香物質,經過猛火的加熱,這些物質與食材迅速起反應,散發出獨特的香氣,這是植物油脂做不到的。簡單舉個例子,潮汕的一道家常菜炒芥蘭,同樣的火候同樣的烹飪技巧,一個是用植物油,一個是用豬油,是個潮汕人都知道,豬油炒的一定比植物油的香,而此時的這個香,其實就是指這道菜的鍋氣。
粵港人的“鑊氣”
其實“鍋氣”一詞來源于粵菜,粵語中叫“鑊氣”,這個“鑊”是粵語,就是炒鍋的意思。粵菜中講究“鑊氣”最出名的一道菜就是干炒牛河,聽說這是一道檢驗粵菜廚師是否合格的菜,牛肉的切法、用油量以及火候的掌握都非常嚴格。一道合格的炒牛河,每根豆芽都要受熱均勻,牛肉要夠嫩,河粉要香而不焦,并且不粘,顏色均勻,最重要的是盤底不能有多余的油,這才叫干炒牛河!這就是粵菜明面上的鍋氣。
粵港地區,尤其是香港,大排檔文化是非常濃厚的,晚上,許多香港居民甚至是明星們,都喜歡穿梭于大排檔之間,或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圍坐一桌,點上幾個小炒,享受著這份熱鬧。那么為什么那邊的人那么喜歡大排檔呢?很多當地人會說:“因為大排檔夠鑊氣嘛!”
粵港地區的人所認為的鍋氣,除了菜肴本身因爆炒而散發出來的香味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氣氛。想象一下,自己與三五好友坐在大排檔,周圍是爐具的“呼呼”聲以及熙熙攘攘的人聲,空氣中散發著一股不同食材下鍋的香味,身邊是廚房才會感受得到的熱氣,這時候跟朋友喝著小酒、吃著小菜是不是挺有滋味的?“老廣”和“老港”就特別喜歡這種氛圍,所以這邊很多大排檔,別看環境不如人家餐廳,但是食客絡繹不絕,甚至很多店經常會有名人光顧,大家伙喜歡這些大排檔,為的不只是菜肴的味道,更多的是這樣一種氛圍讓人感到“夠鑊氣”,這是一種一般餐廳與酒樓體會不到的感覺。
很多人都說,鍋氣是很玄的一個概念,因為你說不出它具體是什么,不屬于食物的色香味這些特性之一,但你又能從菜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并且用來評判一道菜的好壞,也許這就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獨到之處吧!
本文由每天都在郁悶的老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務必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