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3 08:00: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良杰 張欽 崔翰超 張百慧?
?◇會寧每個學校都有特色社團,全縣共創建國家級各類特色學校31所,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達95%
◇幾年過去,會寧考生非但沒有被高考甩遠,會寧還迎來向“雙一流”大學輸送人才最多的時期
小河淌著苦咸水,山頭長著苦蕎麥……老百姓用方言“苦焦”形容會寧縣的生存環境。
就是這個曾經苦甲天下的地方,恢復高考以來向全國高等院校輸送13萬余大學生、6000多位碩士、1500多位博士,成為西北遠近聞名的狀元縣。
當地百姓關心分數甚于收成,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培養出一門三博士、一門五碩士。當地百姓篤信,要想不吃苦,就要不怕苦。
“苦”的本義是艱苦奮斗,體現在會寧教育上則是苦讀。對孩子來說,苦讀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死學,是給天性上枷鎖。
然而,枷鎖正在解開。從山里的足球特色小學,到縣城的愛因斯坦音樂實驗班,記者調研一路,聽到會寧教師說得最多的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育快樂起來”。
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育人質量背景下,會寧教育正在加速突圍,讓唯分數論成為歷史,讓“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成為當下和未來。
從苦學苦教到樂學樂教
十多年前,會師中學在強手如林的會寧學校中已“泯然眾人矣”,升學率排名全縣第18位。老校長吳泰祥痛下決心,苦抓教學,一年后讓會師中學脫穎而出,中考排名高居榜首。逆襲成功的孩子們盡情宣泄,撕掉課本,擂桌吶喊。吳泰祥被深深刺痛:為什么平日寒窗苦讀的學生竟這樣厭學?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苦惱之余,吳泰祥翻閱書籍發現,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科學家不少都熱愛音樂。
也許音樂能緩解學習壓力,激發快樂學習,吳泰祥決定用音樂給孩子松綁。2011年,會師中學東挪西借,組建了第一個樂團,吳泰祥對此寄予厚望,將其命名為愛因斯坦音樂實驗班。
老百姓卻稱之為“響響班”。一些家長找上門來,反對把孩子當“小白鼠”。理由是,綁著都不學,松了綁不是更不學了!
然而,2013年,“響響班”應邀遠赴奧地利,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樂團孩子們成績低進高出驚艷了無數人。此后,會寧的師生、家長形成一個共識:快樂是興趣的源泉。“樂團的孩子更陽光自信、更團結,對學習和生活更有熱情、更有興趣。”會師中學校長楊澤華說。
改變的不只是會師中學,還有會寧教育精神。改革開放初,會寧教育精神被概括為三苦:學生苦學、教師苦教、家長苦供,后來加上領導苦抓、社會苦幫,變成五苦。而今,五苦被修訂為兩樂三苦,前兩個苦變成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意在要把學生和老師擺在首位。
“教育的本源是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是讓學校成為孩子最向往的地方。”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嘉毅長期從事教育研究,主管教育工作。他說,為了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各界還要艱苦奮斗。
這一對苦樂之辨,濃縮了甘肅幾代人接續努力、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軌跡。
從“啞巴人才”到全面發展
課間操后,高二學生索芃斌飛奔到舞蹈排練教室,換上舞鞋,隨著拉丁舞旋律響起,肢體也隨之舞動,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
拉丁舞是索芃斌最喜歡的課程之一,但說起為什么學習拉丁舞,索芃斌的答案竟然是,不想成為“啞巴人才”。
索芃斌來自會寧山區,和這里的農村孩子一樣,接受的成才觀念都是,只有苦學和高分才能改變命運。可隨之而來的“啞巴人才”問題令不少師生困惑不已。
會寧一位高中老師說,他曾走訪一位引以為豪的學生,沒想到這位學生卻向他傾訴:“本科到碩士七年,我是班里最忠實的聽眾。我不敢當眾發言,也不會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發。”
還有,2009年會寧一中一位通過名校自主招生筆試的高材生,放棄了別人求之不得的面試機會,理由令人心酸:普通話說得不好,口才不行。
然而,新的故事是,會寧教育正在努力擺脫唯分數論,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會寧一中政治老師陳海龍把課堂變成“三生課堂”——學生主講的生本課堂、學生主問的生成課堂、學生主動的生動課堂,讓填鴨式教學成為過去。
曾是“做題家”的會寧二中語文老師李勇,報名學習國標舞,成為國標舞王、斜杠青年,無論去山里還是縣城學校任教,走到哪里都把國標舞帶到哪里。他說,“我不能再讓學生像我過去一樣視野狹窄,才藝匱乏。”
會寧一中幾名高二學生生于旱塬卻目及海洋,利用學校電子控制技術社團,研制“水上垃圾自動收集船模型”。會寧一中校長張貴榮說,學校目前已組建電子控制技術、剪紙、足球等20多個社團,每一位學生都會參加一個感興趣的社團活動。
會寧縣教育局局長王池柳說,現在,會寧每個學校都有特色社團,全縣共創建國家級各類特色學校31所,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達95%。
從薄弱匱乏到厚實現代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這是不少會寧農家中堂必掛的對聯,道出了耕讀文化在當地的地位。
不過,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這一對聯倒像自諷:會寧農村人口占85%,而農村孩子從小到大見得最多的無非是筆與犁,和見多識廣的城市孩子同等競爭好大學條件不夠。很多人曾擔心,在高考改革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綜合評價的背景下,城市孩子會把農村孩子甩得越來越遠。
幾年過去,這種擔心非但沒有發生,會寧還迎來向“雙一流”大學輸送人才最多的時期。據會寧縣教育局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縣本科一批錄取率從12%提高到32.6%,年均有10個孩子考上清華、北大。
這些和國家實施的三大專項計劃密不可分。2012年以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陸續實施了國家、地方、高校三個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有力增加了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僅會寧縣,2012年至2020年就有3623位考生通過國家專項計劃被重點大學錄取。
令人眼前一亮的教育改革,不只有優質教育機會的公平享受,還有現代教育條件的均衡享用。
七八年前去會寧縣城,有兩景格外突出,一是晨昏時分操場上如蝌蚪般密集的讀書學生,二是規模可觀的陪讀村。如今再去,縣城的教育資源已脫胎換骨——學校成了城區最現代的建筑群。“十三五”期間,會寧在縣城共新建中小學校和幼兒園11所,有效改觀了大班額問題,極大提升了教育現代化水平。
農村教育資源也在強筋壯骨。記者在會寧縣河畔鎮發現,以會寧三中為中心,方圓一公里內,從幼兒園到高中,一應俱全。幼兒園的嬉戲聲、小學的詩詞經典誦讀聲、中學的英文朗讀聲混在一起,仿佛書聲交響樂。
會寧三中校長魏成章說,乘著國家教育政策的東風,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正變得越來越厚實,也有實力厚積薄發。
責任編輯: 劉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