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3 23:52: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人是萬物的鏡像。徜徉過高山大海,最終還要到人山人海里尋找答案。小時人物,給你奉上與眾不同的人物故事。在這里,讀懂世相。
臺風“黑格比”走了,留下滿地垃圾和枯枝敗葉。
8月4日上午9點,在寧波鄞州區百丈街道潛龍社區,兩位個子高挑的少年默默地清掃著地上的落葉。
他們是安徽籍環衛工張士亮的一對龍鳳胎兒女。姐弟倆穿著的保潔服并不合身,那是爸媽穿過的。
這對15歲的雙胞胎姐弟,出生于2005年4月12日,兩人長得清秀又內斂,青春中還帶著稚氣。
“他們在這里已經掃了半個月了,大熱天的不容易,很懂事!”有居民路過,這樣表揚他們。
掃地的龍鳳胎,心疼爸爸干活累
“前段時間我爸爸眼睛發炎,睜都不睜不開,我們倆剛好放暑假不久,就相約一起出來掃地,減輕爸爸的負擔。”姐姐張立瑩說,爸爸工作太累,一天要上16個小時的班。
潛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張士亮來潛龍社區干保潔已有20年,負責社區里5條馬路的清潔工作,還要將社區500多戶居民樓道前的垃圾清理好,并一桶一桶拖到清運點。
正聊著,張士亮騎著電瓶車拖著垃圾桶過來了,看到兩個孩子在認真地掃地,他一臉幸福。
“那幾天天氣太熱,汗水流到眼睛,發炎了,又癢又痛,早上起床都睜不開。”張士亮告訴我,他去醫院拿了藥,一刻沒有在家休息,兜里揣著眼藥水就來社區上班了,遠遠地看到自家的雙胞胎孩子,穿著環衛服在一絲不茍地清掃小區道路。“當時心里說不出的滋味。”張士亮說。
張士亮看上去疲憊,眼球里布滿血絲。他說,夫妻倆負責這個片區,一個早班,一個晚班。不過為了這個家,他把早班晚班一起包了,這樣,妻子也可以到外面打些零工補貼家用。
“你看到姐弟倆9點過來掃落葉,其實我三點半起床,四點就過來掃了兩遍了。”張士亮說,因為刮臺風,落葉很多,還下著小雨,他戴著帽子,趕在天亮前把5條馬路都清掃干凈了。
“其實最累的是清理垃圾房。”張士亮說,現在垃圾分類抓得緊,而有些居民的意識還不是很強,他還得再分類一次,將一些廚余垃圾里的塑料袋揀出來,扔到代表其他垃圾的黑色垃圾桶里。“今天上午已經運了十一二桶了,下午和晚上還要運七八桶。”他說。
自古貧寒出孝子。看姐弟倆嫻熟地掃地動作,應該不是初次干活了。
他們拿著掃帚和簸箕,從街頭掃到街尾。地面上大多是落葉,偶爾有些掉落的餐巾紙或礦泉水瓶。
清掃的路段其實并不長,但他們需要來回掃好幾遍,角角落落都不能落下。有居民看到雙胞胎在掃地,都會關切地問一句:“你們是不是張士亮的孩子,替爸爸掃地呢,真懂事!”
小區里很多居民都認識這對姐弟,前幾天特別熱,好心的居民還會遞來礦泉水,有時候塞點水果,讓他們坐下歇一歇。
在寧波安家立業,一家人成了新寧波人
上午11點半,姐弟倆脫下厚厚的保潔服,準備回家吃中飯,他們身上的T恤都被汗水浸濕了。
約10分鐘后,我跟著姐弟倆來到孟舟社區的一個老房子。這是張士亮在5年前買的房子,75個平方,當時花了近80萬元。
“我們夫妻倆存了30萬,跟親戚朋友借了10幾萬,全部作首付了。”張士亮說,買房子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兩個孩子要上初中,沒有房子上不了。
到家后,姐姐張立瑩給我倒了一杯水,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里玩手機去了。這個內秀的女孩,除了愛看書,最近也在追電視劇《三十而已》。她說自己的中考沒有發揮好,只考了513分(總分680分),現在姐弟倆都被寧波經貿學校錄取了。
弟弟張志朋似乎比姐姐要放松一些。他告訴我,他和姐姐從小學到初中都在寧波上學,班級里本地人外地人都有。“寧波經貿學校是中職,我填的專業是物流管理。”弟弟說,姐姐的成績比他好,應該有機會轉到普高去。
“我也想過出去打點零工,幫爸媽減輕點壓力。”張志朋說,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畢竟還不滿16歲,聽說有同學出去端過盤子。“還是幫爸爸掃地吧,他一天只睡五個小時,太累了。”
孩子們都很乖,在家里呆著也會搶著幫媽媽做家務,洗碗掃地的,這些天出來掃地,兩個人石頭剪刀布,一個上午來,一個下午來。這讓張士亮感到欣慰。
尋常夫妻,平常日子,還有懂事的孩子
正聊著,張士亮兩口子買了菜回到家。
妻子盛秀玲開朗利索,見到上門采訪的記者,說話也很直白。
43歲的張士亮比妻子大兩歲。1996年,張士亮高中畢業后,在村里當了兩年半的計生干部,后來經人介紹認識了渦陽縣的盛秀玲。
那時,張士亮的父母親都在寧波打工,從事保潔工作。2001年,張士亮帶著妻子以及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來到寧波務工,一家人租在10平米的老房子里。
四年后,他們在寧波又生下了一對雙胞胎。
“當醫生跟我說是龍鳳胎的時候,我和老張都很開心。”盛秀玲說,自己沒有擔心過養育孩子的艱難,事實上孩子們長到現在這么大,也沒給父母添過什么麻煩。現在大女兒已經在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讀滿4年,過幾天就要到杭州去實習了。
日子不可能總是甘甜的,也有流過眼淚的時候。
盛秀玲說,那還是雙胞胎剛出生不久,深夜里哭鬧的時候,她根本哄不過來,自己也暗暗哭過。后來,她把一歲的女兒送給婆婆帶,自己只帶著兒子。不過白天上班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在老人那里,晚上下班后再把兒子接過來。
“孩子小的時候,上學、放學都要我接送的。等到小學三年級以后,他們自己就會坐公交車了,我們也省心多了。再大一點,就會幫我們干活。”或許是最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盛秀玲的言談中洋溢著喜悅。
現在盛秀玲在另一家物業做保潔,下午一點要進行人臉打卡的。我讓她快去廚房做飯吧,兩個孩子都快餓壞了。于是盛大姐在廚房里快速地捯飭起來,不一會兒,一大盆粉絲和炒南瓜端上桌來。家里沒煮米飯,主食是剛買的白饅頭。“我們皖北人喜歡吃面食和饅頭。”張士亮說。
家里沒有空調,風扇也足以帶來清涼,雖然陳設有些簡單,卻是溫馨的,一家四口吃飯時,我看到物架上還放著一些水蜜桃和幾瓶紅酒,張士亮說,這都是熱心居民送給夫妻倆的。
生活雖辛苦,但有盼頭
最近5年來,張士亮每天只睡5個小時,他有很多活要干。“買了房,要還貸,還有3個孩子要養,壓力有點大。”張士亮笑著說。
他的基本工資是2100元左右,加上雙休日補貼,才3000多,扣掉三金,拿到手才兩千七八。“所以我做兩個班,干滿16小時,把妻子那份活也干了。”
為了這個家庭,夫妻倆總會想盡辦法去干一些雜貨零活。最近張士亮就攬到一不錯的活,當地一個老板看他勤勞樸實,讓他有空去做搬運。于是,每天晚上8點下班后,張士亮會跟車到老外灘送酒,把貨車上的啤酒、洋酒搬到各酒吧里,老板給他開工資每月2000元。每天工作時間一個半小時左右。
“買房子跟親戚朋友借的錢,現在還得差不多了。”張士亮告訴我,來寧波20年,曾經也得過寧波最美環衛師的榮譽,他早就把寧波當成第二故鄉,孩子們雖然戶口是安徽的,但是回老家的次數很少,他們在寧波出生、長大,對農村的一切都不熟悉了。
張士亮的父母親最近幾年都先后去世了,他現在雖然勞累,但還是有盼頭的,“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們都能考上大學,將來有一份好一點的工作,不用像我那么辛苦。”張士亮說,這番話,其實是說給自己聽,“孩子有孩子的未來,希望他們能過得好,是每個父母的心愿。”
采訪中,我了解到,在寧波,來自安徽阜陽、亳州一帶的打工者特別多,他們很多都是上世紀90年代的第一代務工人員,有些家族式移居寧波,好多人都在寧波買了房安了家。采訪當天,我在潛龍社區遇到一位來自阜陽的環衛女工王大姐。她告訴我,自己的兒子在合肥讀完大學,也來到寧波找工作。兒子讀中學和大學時,每年暑假來寧波,都會幫她一起掃地。“前幾年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希望接下來在寧波也能買一套。”王大姐說。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