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4 13:52: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很多人問,小站稻為何出名?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米質好,小站近海,土質鹽堿,歷史上是元明兩代鹽場所在地。屯為稻田,要大水漫灌滌除堿氣。清代盛軍開辟馬廠減河與南運河接通,所引“御河水”,有南運河從上游濁漳河帶來的高原黃泥,含有大量氮磷鉀,覆蓋稻田。黃土與堿土的結合,造就了大米的獨特品質。關于這一點,筆者曾在《大運河與小站稻》中有所提及。
二是當年京師認可,皇帝褒揚。但電視劇里說是“貢米”,不對。朝廷出錢由軍隊種出來的大米,本就是朝廷所有。要說是御膳房用米,倒是對的。當年京官薪水,不光有銀兩,還有米票。清代倉儲米,都是漕運的南方秈米,在京的南人,偏把米票賤賣給米市,再換小站米吃。
1890年,北京鬧大水,李鴻章平價收購南方大米,供給市面,從此,北京市場出售漕運米成為常態。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漕米被日軍搜羅一空,李鴻章只能用小站大米供應京師。所以光緒皇帝寫給周盛傳的“御制碑文”說,“秋水溝渠,萬眾飽夫玉粒;春風樓櫓,九重恃此金湯”。玉粒二字,說的就是優質米。
三是天津人的推崇。當年,稻農愿意把小站稻米儲存在天津南門外聚豐糧棧,因小站大米極暢銷,所以收購價較優。天津人講究,每到中秋節近,要吃上新小站大米和上簍的小站河蟹,把它們當作節日盛膳。即使當年在侵華日軍“米谷統制”的嚴酷環境中,仍有冒死向津城販運小站大米之人。
以上種種,都讓小站稻的名聲,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