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5 05:09: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王陽明被稱為 “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他的學問又稱為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王陽明倡導心學,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他的心學既簡單又復雜,簡單指的是實行起來很簡單,因為心外無物,只要向內發現自己的心就好了,復雜指的是他的整個哲學系統,不大好理解。不過,王陽明喜歡寫詩來闡發他的思想,好玩的國學精選幾首他的詩,幫助讀者大人理解他的心學學說的精華。
只要此心光明,世界再無缺憾。
中秋
明代:王守仁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好玩的國學:王陽明的心學,不僅僅指的是人類的倫理學,還指向了世界的終極。他的心即理的理,其實指的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或者是終極規律。王陽明在中秋的時候,想到月圓月缺,乃無法改變的自然的規律,但是有一點可以改變的是,人的心。只要你的心光明了,世界就會一片大光明。所以王陽明在臨終前說,此心光明,夫復何求!這首詩是他的心即理的學說的通俗闡發。
2.所謂困苦和艱難,不過天空一片云!
《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好玩的國學: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最艱難的時候,就要看人的耐力和定力。王陽明他因為秉公直言,得罪了當時的奸臣劉瑾,被廷杖四十,差點殘廢。被貶為貴州龍場,大太監劉瑾趕盡殺絕,派殺手暗殺他。王陽明做出投江自殺的假象,騙過了尾隨之人,并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當他坐船行于海上,卻遇上大風暴,船只幾乎傾覆。王守仁此時毫不畏懼,寫下了這首詩。什么艱難險阻,無非是飄在空中的一片云彩而已,也許在最艱難的時候,你還能發現他的美。王秉持一顆光明的心,盡管人生大起大落驚濤駭浪,那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此心光明,那就沒有什么可以干擾我寧靜的內心。此刻,我的心就像宇宙一樣無垠,就像夜空一般晶瑩。體現了王陽明灑脫的心胸和強烈的自信,以及詩歌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哲理。
3.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不過不自知而已。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好玩的國學:王陽明是典型的儒家學者,是深受孟子思想影響的思想家,孟子堅持認為,人的本性善,人人心中有善端,因此人皆可以為堯舜。而王陽明的致良知,其實也是孟子思想的升級版。王陽明認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為圣賢的潛質。不過,世間大多數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見妄見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而已。所以說,王陽明的致良知的學說,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認識你自己!相信你自己!
4.人人都有良知!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
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好玩的國學:王陽明哲學的核心是致良知。致良知的關鍵是良知在哪里?有人徒勞無功地向外尋找,那是找不到的,因為你找錯了方向。人生找錯了方向,就會帶來煩惱和痛苦。王陽明在這首詩中告訴我們,良知是成為圣人的秘訣,不可被煩惱見聞迷惑,陷入求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惱,應當直指圣學的真髓即良知。而良知一直在我們心中,未曾遠離,只是我們日用不知罷了!
5.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因為心即理!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好玩的國學:每個人都有心,心就是我們前行的方向。這個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盤針那樣給我們指示方向。所以,找尋人生的方向和價值,就要找尋自己的良知,而這個良知就在自己的內心。所謂善惡之間,存乎一心!
6.心中有寶藏,卻去做乞丐!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好玩的國學:這就像是一個笑話一樣,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騎驢找驢,而不知道驢就在自己的身下。我們的心中有良知這個寶藏,卻不知道,到處去找,而良知卻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像是擁有無限寶藏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