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5 10:52: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一個人嘴上不饒人,但內心卻善良溫和。一直以來,人們都對這樣的人報以善意,因為他們雖然表面兇惡甚至可惡,但本質卻是好的,這比那些人面獸心的人無疑要好得多。
但實際上只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或是與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痛苦和無奈。
一個人為什么會嘴上逞能?“過嘴癮”是天生的習慣嗎?當然不是。
說話的方式往往與性格直接相關,而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動中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觀察那些輕聲細語的人,他們的性格一定是溫柔體貼的,很多事情往往能夠為別人著想,觀察那些說話粗獷豪放的人,他們的性格一定是豪邁暴烈的,對人對事往往不拘小節,不愛記仇。
一個人如何說話,最初是受到身邊人尤其是父母的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將父母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并有意無意地模仿他們。
對于孩子來說,言行無所謂好壞,只要是他們看到的,他們都會去模仿,并且在以后的交往活動中表現出來。
因此,那些懂禮貌的孩子一定是父母也懂禮貌,那些說話有趣的孩子一定是父母也很有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如何說話,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說話方式。
在民主型家庭,父母既嚴格要求又溫柔關懷,因此他們的孩子會形成健康的說話方式,即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對什么人說什么話,而不會走極端。
但在那種不注意自己言行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喜歡批評、冷落、責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以后就會把父母對他們的說話方式用到別人身上,而且很難改變回來。
在人際交往中,保護他人的自我價值是一個基本原則,因此習得這種說話方式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會讓他們被孤立,甚至使得他們受到別人的報復。
因此說,一個家庭的悲劇,從不會“好好說話”開始。
這一悲劇開始于孩子的小學時期,在這一階段,孩子無法分辨是非,完全可能將從父母那里習得的臟話或者嘲諷的話對別的孩子隨意講出。
低年級孩子或許無法理解這些話的含義,但老師和其他孩子的家長都能明白。
漸漸地,他被冠以“沒教養”“壞孩子”這樣的名號,家長和老師都會有意無意地使其他孩子遠離他們,最終使得他被孤立。
到了中學時期,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已經能夠明白臟話、嘲諷等負面言語的意義,因此這類孩子會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很多困難。
不僅會受到老師和其他學生家長的批評,還會被同學孤立,甚至有些學生還會操縱人際關系使大家一起孤立他。
自此,不好好說話的弊端已經完全顯現出來,在這個禮貌、自控、注意形象、講文明、互相尊重的社會中,那些“嘴欠”的人毫無疑問會遭遇很多人際沖突。
人們更喜歡和那些尊重自己價值和人格的人交往。
當他們成年之后,已經開始逐漸地學會收斂自己,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他們隱藏自己不好好說話的壞習慣,希望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但紙包不住火,由于這種說話方式是在家庭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因此暫時的掩蓋并不能解決問題,它遲早會再次露出“獠牙”,從而傷害到他人。
特別是在戀愛關系中,一旦對方發現自己的伴侶是一個說話如此不顧他人感受、不給他人留面子的人,其結果可想而知,頻繁的吵架不可避免,也可能因為這一原因而感情破碎。
不好好說話就像一個烙印一樣印刻在他們的身上,他們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壞習慣,因為人際交互作用的影響,他們攻擊別人,肯定也會受到別人的攻擊。
這一來一往,他們就把人際沖突歸因于對方的說話方式不好,而不是找自己的錯誤,畢竟人們都希望自己是沒有錯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在社會中因為不會說話而吃盡苦頭之后,他們或許才能夠明白自己的錯誤,才會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父母的說話方式對自己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如果有人發現自己不喜歡好好說話,例如以諷刺別人為樂、說話不給他人留面子、不顧及他人感受、非要與他人在罵戰中占上風,那就得注意改正了,因為這種說話方式必將害人害己。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