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7 19:06: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2010.07.09)清晨08點30分,我們吃過早餐。隨后大家早早集結車里。帕杰羅開始了啟動,我們又迎來了嶄新的旅程。
此時的庫車陽光微醺,行人稀少,寬寬的馬路上灑水車不停地奔忙。正在創建全國衛生城的庫車還真是讓我刮目相看。我們的車子出了城北然后拐向拜城方向。前行一段后,車子就朝著克孜爾鎮東南7公里的千佛洞駛去。
克孜爾千佛洞,又稱“克孜爾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境內。克孜爾石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據了解現存有壁畫的石窟80多座。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直到公元8-9世紀才逐漸停建。
10點30分,我們一行終于來到仰慕已久的克孜爾千佛洞。我甚至遠遠就看見了那些建在明屋塔格山崖壁上的石窟群,頓時有些激動不已。
我們買票時被告知參觀要等待1-2小時,理由是新上任的新疆自治區書記來此視察。好在他只去西區的石窟,在工作人員和安保警察的協商下,我們得以被提前放行。但前提只能參觀東區石窟。
存過包裹和單反相機后,我們一行隨著兩位實習導游穿過長長的楊樹林蔭道,走向東區石窟群。眼見著工作人員打開一道道金屬圍欄的鎖。靠近石窟,我發現石窟外面早已修建了結實的木棧道和屋檐,看起來保護的還真不錯。
聽導游說,東區石窟平日根本不開放。我們這是因“禍”得福。由于時間充足,兩位實習導游講解也非常耐心。我們依次參觀了東區編號為171、172、188、192、193石窟。特別是171號石窟科研和藝術價值都很大。平日參觀需要單獨購票,且是500元。看來我們還挺幸運的。
我不是專業人士,也只是走馬觀花,但我依然感受頗多。這里面精彩的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場景的壁畫。
其實說到壁畫就不能不提到古龜茲。龜茲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曾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傳入中原。由于克孜爾屬于古龜茲的疆域范圍,自然這里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所以這些石窟也是研究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
走進一間間歷史悠遠的石窟,我用心瞻仰著我們的“國寶”。有些壁畫色彩依然艷麗,有些故事依然完整;有的已被自然風化了,有的顯然被后來的異教徒人為破壞,最令人惡心的是那些不知廉恥的國際文物強盜,他們不僅掠奪了我們的文化,也掠奪了我們的大國尊嚴。看到此情此景,我真是心情復雜,既自豪又心痛。
盡管我不是藝術家,但我覺得來到這里也是一種藝術享受。我迄今還能記住一些石窟中的亮點。比如中心柱式的石窟,這種構造將石窟分為主室和后室。再比如說菱格構圖,這可是有佛教意義。蓮瓣表示蓮花,山為須彌山,樹為菩提樹,皆是佛家吉祥象征。
走出東區石窟群,我們卻不能原路返回,因為要給視察的領導讓路。趁著等待的時間,我端詳起附近的景致。原來石窟群南面便是美麗的雀爾達格山和木扎提河。由于這里群山環抱,自然形成了河谷。此時葦草叢生、綠樹蔭蔭,是片難得的小綠洲。而園子中生長著幾株庫車白杏樹,個個碩果累累;還有我從未見過的白桑椹果樹,那籽粒又大又甜。導游們熱心幫我們采摘,無意中我們大飽了口福。
待視察的官員們離開后,我們重回游客接待室。取回了我們寄存的物品。然后是一通外景拍攝(洞窟內不允許拍照),最后的畫面定格在西區那片密集的石窟群。此時我已沒有遺憾,只有欣慰。當千佛洞已在身后,我的思緒已經飄向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