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9-17 00:52: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星形細胞瘤有四種病理形態,即原漿型、纖維型、肥胖細胞型及混合型。纖維型中又分為彌漫型和局灶型兩類。(1)原漿型星形細胞瘤 為最少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見于大腦,多位于顳葉。部位表淺,主要侵犯大腦皮質,使受累腦回增寬、柔軟、變平為其特點。腫瘤呈灰紅色,切面呈半透明均勻膠凍樣。深部侵入白質,邊界不清。常有變性,形成囊腫。囊腫的大小、數目不定,周圍為瘤組織。光鏡下腫瘤細胞形態具有原漿型星形細胞特征,形態和分布一致。間質嗜伊紅染色,狀如蛛網,無膠質纖維。(2)纖維型星形細胞瘤 常見,見于中樞神經的任何部位及各年齡組病人。在成人中多見于大腦半球;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較多見于小腦、腦干與丘腦。腫瘤質地堅韌,有時如橡皮。彌漫型腫瘤切面呈白色,與四周腦組織不易區別。臨近皮質可被腫瘤浸潤,色澤深灰,與白質分界模糊。腫瘤中心可有囊腫形成,大小數目不定。 局灶型腫瘤邊界光整,主要見于小腦,常有巨大囊腫形成,使腫瘤偏于一側。光鏡下纖維型星形細胞瘤突出的特點為腫瘤內富含神經膠質纖維。腫瘤細胞類似白質內的纖維型星形細胞,細胞小,數量豐富,呈卵圓形。腫瘤細胞分化好,核質比接近正常,無核分裂與異形。瘤內出血罕見。(3)肥胖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好發于成人大腦半球,占成人大腦半球神經上皮源性腫瘤的5%~10%,占星形細胞瘤的25%。這類腫瘤生長較快,呈灰紅色,質地軟,結節狀。光鏡下見典型的肥胖細胞,體積肥大,呈球狀或多角形,胞質均勻透明,突起短而粗。瘤細胞核小,偏于一側。瘤細胞分布致密,有時排列于血管周圍形成假菊花樣。神經膠質纖維局限于細胞體周圍。(4)混合型星形細胞瘤 此型亦較常見,為上述多種類型瘤細胞的混合體。
(一)發病原因 按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星形細胞腫瘤可分兩大類:一類邊界清楚,較少向周圍腦組織浸潤,包括毛細胞型、室管膜下巨細胞性與多形性黃色,其臨床表現與病情發展均有各自典型特征,預后較好。另一類星形細胞腫瘤則無明顯邊界,向周圍腦組織廣泛浸潤,腫瘤細胞呈間變特性,包括、間變性及多形性膠母細胞瘤等。此類腫瘤病程為進展性,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效果均較差。 (二)發病機制 星形細胞腫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見于大腦半球和丘腦、底節區,兒童多見于幕下。有報道幕上占3/4,幕下占1/4。發生在幕上者多見于額葉及顳葉,頂葉次之,枕葉較少見,腫瘤可累及兩個以上腦葉。亦可見于視神經、丘腦和第三腦室旁;幕下者則多位于小腦半球和第四腦室,亦可見于小腦蚓部和腦干。 1. 腫瘤主要位于白質內,呈浸潤性生長,實性者無明顯邊界,多數不限于一個腦葉,向外生長可侵及皮質,向內可破壞深部結構,亦可經過胼胝體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肉眼觀察質地灰紅色或灰白色,質地多較硬,半數左右的腫瘤呈部分囊性變,囊液淡黃透明,蛋白質含量較高,靜置易自凝,稱為Froin征陽性。有囊性變的腫瘤可稱為“囊在瘤內”。而位于小腦的常為一個大囊,囊壁上有腫瘤結節,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及神經膠質纖維構成,因此只切除腫瘤結節即可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此種腫瘤稱之為“瘤在囊內”。少數小腦為實質性,呈浸潤性生長,無明顯邊界,預后較囊性者差。 根據腫瘤的組織學特點,可分為纖維型、原漿型和肥胖型三種亞型: (1)纖維型:最為常見,可見于中樞神經的任何部位及各年齡組病人。在成人中多見于大腦半球;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較多見于小腦、腦干與丘腦。生長緩慢,質地較硬韌,有時如橡皮。彌漫型腫瘤切面呈白色,與四周腦組織不易區別。臨近皮質可被腫瘤浸潤,色澤深灰,與白質分界模糊。腫瘤中心可有囊腫形成,大小數目不定。局灶型腫瘤邊界光整,主要見于小腦,常有巨大囊腫形成,使腫瘤偏于一側。光鏡下用蘇木素-伊紅(HE)染色,突出的特點為腫瘤內富含神經膠質纖維。腫瘤細胞類似白質內的纖維型星形細胞,細胞小,數量豐富,呈卵圓形。腫瘤細胞分化好,核質比接近正常,無核分裂與異形。大多數不能看到胞質,僅顯示圓形或卵圓形的胞核,大小一致,分布亦均勻。可見縱橫交錯,粗細不均,長短不等呈藍色的神經膠質纖維。瘤內血管少,可見小的鈣化或小的囊腔。瘤周腦組織反應小,水腫較輕,無炎性細胞浸潤,多位于白質深層。電鏡下核周胞質和突起有大量的膠質絲,呈波浪式、卷曲式排列,細胞器稀少,且常由于膠質絲而位于核周胞質的邊緣,以纖維為主,常混有原漿型。 (2)原漿型:為最少見的一種類型,質地軟,主要見于大腦內,多位于顳葉,部位表淺,主要侵犯大腦皮質,使受累腦回增寬、柔軟、變平為其特點。瘤體較大,灰紅色,切面呈半透明均勻膠凍樣。深部侵入白質,在腦內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常有變性,形成囊腫。囊腫的大小、數目不定,周圍為瘤組織。光鏡下腫瘤細胞形態具有原漿型星形細胞特征,形態和分布一致,體積較大,胞質飽滿,細胞核呈圓形,大小一致,常偏于一側,核分裂少見。間質嗜伊紅染色,狀如蛛網,無膠質纖維沒有包膜,有囊性變,少數見有出血灶。電鏡下核周胞質和突起內沒有或很少有膠質絲,細胞器較纖維型者多,包括微管、核糖體、內質網、線粒體和界膜性小泡。腫瘤以原漿型星形細胞為主,常混有纖維型。 (3)肥胖細胞型:較少見,好發于大腦半球內,亦可見在透明隔部位,占成人大腦半球神經上皮源性腫瘤的5%~10%,占的25%。腫瘤呈浸潤性生長,生長較快,質地軟,常可見小囊形成。光鏡下見典型的肥胖細胞,體積肥大,呈球狀或多角形,胞質均勻透明,突起短而粗。瘤細胞核小,偏于一側。瘤細胞分布致密,有時排列于血管周圍形成假菊花樣。神經膠質纖維局限于細胞體周圍。電鏡下胞質體肥大膨脹,少見外圍性胞質突起,胞質中充滿短股膠質絲束所編織的網,細胞器散在于膠質絲之間,遠不及膠質絲突出,但有時線粒體較多。 2.間變性或惡性 主要見于大腦內,瘤體較大,有時侵犯幾個腦葉或者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瘤組織色灰紅,質地較軟,在腦內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有一定的邊界。腫瘤細胞可向皮質浸潤生長,形成圍繞神經元周的“衛星現象”。有囊性變和小灶性出血壞死灶。與不同,腫瘤細胞豐富,形態多樣,細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較多見,核質比增大。可見單核或多核巨細胞。纖維型、原漿型及肥胖細胞型可于若干年后變為惡性。神經膠質纖維較少見,9%腫瘤內可見少量鈣化。有時瘤內可見增生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形成所謂的“間變性膠質纖維瘤”。腫瘤無壞死或血管增生現象,此可與多形性膠母細胞瘤相鑒別。由于腫瘤各部位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在分化好的地方表現為上述腫瘤的形態,因此本腫瘤的診斷要在全面的組織學觀察后做出的結論,僅對部分腫瘤,尤其是活檢組織進行觀察時,診斷可能有誤差,并注意與膠質母細胞瘤的邊緣組織相區別。 3.毛細胞型 毛細胞型生長緩慢,來源于神經上皮組織腫瘤。腫瘤好發于中線結構的腦白質部位和小腦半球,以發生在漏斗部位者最為典型,有時稱漏斗瘤;發生于視神經稱為視神經膠質瘤。發生于前視路、下丘腦與腦干的腫瘤邊界欠清,多呈實質性,血供豐富。而小腦型與大腦型腫瘤邊界清,90%有囊性變,囊壁常有一硬實的灰紅色結節。與囊性不同,其遠離結節的囊壁上無腫瘤細胞。少數毛細胞型可沿神經軸播散。 鏡下毛細胞型由平行緊密排列的分化良好的纖毛樣細胞與含有微囊及顆粒體的黏液構成,呈單極或雙極形態,具有豐富的神經原纖維,并同腫瘤細胞的兩極相延續,故腫瘤的組織學形態呈編織樣或網狀,也可平行排列呈波浪狀。瘤細胞有毛發樣極性突起,細胞核呈桿狀、梭形或卵圓形,因腫瘤細胞分化良好,很難見到核分裂象,內含成束的神經纖維與粗而長的Rosenthal纖維。黏液中散在少量的星形細胞與少枝膠質細胞。前視路型腫瘤與星形細胞增生相似,為膨脹性生長,破壞視神經內部結構,使視神經發生脫髓鞘變,軸突丟失。腫瘤內含有較多的黏多糖酸。下丘腦型腫瘤細胞無嚴格的平行排列與典型的向兩極伸長的特點,微囊亦較少。并易發生惡變。 電鏡下幾乎完全由纖維形星形細胞構成,核周胞質和突起均充滿緊密的膠質絲。Rosenthal纖維為占據極為緊密的粗大膠質絲束的中心,無規則也無結構的致密電子物質。大宗病例統計毛細胞型是不常見的,占顱內膠質瘤4.0%~5.0%。占成年組各種類型的7%~25%,但青少年組(20歲以下)76%~85%。
腦腫瘤的信號
腦腫瘤約占全身腫瘤的2%,兒童更高約占7%。典型的腦腫瘤癥狀是:頭痛、嘔吐、視力下降。醫學上把這一組癥狀稱之為“顱內高壓綜合癥”。當病人有典型的顱內高壓綜合癥時,如果作ct或mri檢查,90%以上可發現顱內有腫瘤或其他占位病變。其次,腦腫瘤在腦部生長的部位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如腫瘤長在運動或感覺中樞,病人就會出現一側肢體的癱瘓或感覺障礙。有些腦腫瘤還會影響內分泌功能。但因大腦結構特點,近10%的病人腦內生長一定體積的腫瘤而沒有明顯的癥狀。
神經外科臨床經驗表明,以下警告信號有助于腦腫瘤的早期發現:⑴精神、性格和記憶力改變;⑵嗅覺改變;⑶四肢變粗,女性出現閉經、泌乳,男性出現陽痿、性功能減退等;⑷兒童發育遲緩,多尿;⑸視力、視野障礙;⑹頭部變換體位時頭痛;⑺耳鳴或耳鳴后聽力下降,伴有面部感覺遲鈍,飲水嗆咳;⑻走路不穩,后枕部不適或疼痛;⑼排除腦血管因素,病人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或輕度運動障礙;⑽新近出現不明原因的癲癇發作。
當然,腦腫瘤是很復雜的,其臨床癥狀也遠不止這些。一旦出現這些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腦腫瘤。腦腫瘤的治療主要是早期手術切除,目前我院已能常規開展各類腦腫瘤的手術治療。有些腦腫瘤也可用γ刀治療,或選擇放療、化療等方法。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WHO1級)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最近才被提出,曾被稱為囊性小腦星形細胞瘤、青少年纖維細胞型星形細胞瘤、視神經膠質瘤、下丘腦膠質瘤。也有學者稱之為良性細胞瘤。其主要特征包括:
1 發病平均年齡小于典型星形細胞瘤;小腦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好發年齡為10-20歲
2 預后較侵潤性原纖維型或彌漫型星形細胞瘤好,存活期更長 治療:因這些腫瘤生長緩慢,首選治療是在不導致功能缺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有些腫瘤侵及腦干、顱神經或血管,可使腫瘤切除受限。
由一個真性囊腔和瘤結節構成的腫瘤,切除瘤結節就足夠了,非腫瘤性囊壁可以不切除。有些腫瘤具有一個“假囊”,囊壁厚且強化(在CT及MRI片上),這種囊壁必須切除。
由于此類腫瘤術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很高,且在這期間內放射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高,同時沒有完全切除的腫瘤復發生長緩慢,因此建議這些病人術后不行放射治療。不過,對他們應定期復查CT或MRI進行隨訪,如果腫瘤復發,應再次手術。 對于年幼病人化療優于放射治療。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WHO1級)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最近才被提出,曾被稱為囊性小腦星形細胞瘤、青少年纖維細胞型星形細胞瘤、視神經膠質瘤、下丘腦膠質瘤。也有學者稱之為良性細胞瘤。其主要特征包括: 1 發病平均年齡小于典型星形細胞瘤;小腦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好發年齡為10-20歲 2 預后較侵潤性原纖維型或彌漫型星形細胞瘤好,存活期更長 治療:因這些腫瘤生長緩慢,首選治療是在不導致功能缺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有些腫瘤侵及腦干、顱神經或血管,可使腫瘤切除受限。 由一個真性囊腔和瘤結節構成的腫瘤,切除瘤結節就足夠了,非腫瘤性囊壁可以不切除。有些腫瘤具有一個“假囊”,囊壁厚且強化(在CT及MRI片上),這種囊壁必須切除。 由于此類腫瘤術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很高,且在這期間內放射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高,同時沒有完全切除的腫瘤復發生長緩慢,因此建議這些病人術后不行放射治療。不過,對他們應定期復查CT或MRI進行隨訪,如果腫瘤復發,應再次手術。 對于年幼病人化療優于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