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9-18 05:09: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1.視網膜母細胞瘤(RB)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眼內腫瘤,常見于3歲以下。
2.病因:常顯(40%)——13q14(抑制Rb)突變
3.起源:胚胎性神經視網膜
4.部位:視網膜核粒層的任何部位,以后半部多見;多為單灶行,也可多灶。可向玻璃體內生長(內生性),也可向視網膜下生長(外生性)
5.組織學分類:
(1)未分化型:細胞小、胞質少、類似淋巴細胞
(2)成熟的細胞:類似胚胎視網膜細胞,腫瘤細胞可圍繞小血管形成假菊花團(診斷性)
臨床表現——白瞳癥(貓眼反射)多為首發癥狀
1.眼內生長期:
開始在眼內生長時外眼正常,因患兒年齡小,不能自述有無視力障礙,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發現。當腫瘤增殖突入到玻璃體或接近晶體時,瞳孔區將出現黃光反射,此時常因視力障礙出現瞳孔散大、白瞳癥或斜視而被家長發現。眼底改變:可見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單發或多發,白色或黃色結節狀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點。腫瘤起源于內核層者,向玻璃體內生者叫內生型,玻璃體內可見大小不一的白色團塊狀混濁;起源于外核層者,易向脈絡膜生長者叫外生型,常使視網膜發生無裂孔性實性扁平脫離。裂隙燈檢查,前房內可能有瘤細胞集落,形成假性前房積膿、角膜后沉著物,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腫瘤結節,可為早期診斷提供一些臨床依據。
2.青光眼期:
由于腫瘤逐漸生長、體積增大,眼內容物增加,使眼壓升高,引起繼發性青光眼,出現眼痛、頭痛、惡心、嘔吐、眼紅等。兒童眼球壁彈性較大,長期的高眼壓可使球壁擴張,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謂“牛眼”外觀,大角膜,角鞏膜葡萄腫等,所以應與先天性青光眼等鑒別。
3.眼外期
(1)最早發生的是瘤細胞沿視神經向顱內蔓延,由于瘤組織的侵襲使視神經變粗,如破壞了視神經孔骨質則視神經孔擴大,但在X線片上即使視神經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顱內轉移的可能性。
(2)腫瘤穿破鞏膜進入眶內,導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腫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長,甚至可突出于瞼裂之外,生長成巨大腫瘤。
4.全身轉移期
轉移可發生于任何一期,例如發生于視神經乳頭附近之腫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視神經轉移,但一般講其轉移以本期為最明顯。轉移途徑:
(1)多數經視神經或眶裂進入顱內。
(2)經血行轉移至骨及肝臟或全身其他器官。
(3)部分是經淋巴管轉移到附近之淋巴結。
分期(Reese-Ellsworth)初次眼底檢查后對視網膜母細胞瘤進行分期,如下:
1)Group I(風險非常低,很好維持視力):小的獨立的遠離關鍵結構的腫瘤(直徑≤3mm,局限于視網膜內,距黃斑>3mm,距視盤>1.5mm,無玻璃體、視網膜下播散);
2)Group II(低風險,較好維持視力):獨立的任意大小部位局限于視網膜內的腫瘤(非GroupA的,無玻璃體、視網膜下播散、小的局限的視網膜下液距腫瘤≤3mm)
3)Group III(中度風險,預后未定,可能維持視力)獨立的任意大小部位的腫瘤,只要有局限播散(任意播散必須局限微小<3mm任意大小部位的視網膜腫瘤可出現達到1/4的網膜下液)
4)Group IV(高風險,預后不好,不能維持視力)腫瘤位于眼內,廣泛玻璃體、視網膜下種植和/或大塊、非獨立內生或外生腫瘤(播散比GroupC更廣泛,可有細小或油脂樣玻璃體播散或者無血管團塊的網膜下種植)
5)Group V(非常高風險,預后差,不能維持視力)眼球解剖、功能破壞(具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大量眼內出血、無菌性眶蜂窩織炎、腫瘤在玻璃體前、腫瘤接觸晶體、彌漫、眼球癆)
檢查:
1.眼底檢查:診斷、評估分縣、分期
2.B超:實質性——早期;囊性——晚期
3.CT:眼內高密度腫塊;腫塊內鈣化斑;視神經增粗、視神經孔擴大——向顱內蔓延
4.MRI:無放射性損傷,較好觀察球后視神經有無增粗
5.摘除手術后病理檢查:指導下一步治療
診斷:眼底改變+影像學檢查
鑒別診斷:
1.轉移性眼內炎
轉移性內眼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因玻璃體膿腫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現黃色反射,足以混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眼病,兩者鑒別就更有必要。
2.視網膜母細胞瘤與Coats病的鑒別診斷
Coats病的根本性質是視網膜外層出血合并滲出性改變。雖有局限性增殖,甚至形成隆起或導致視網膜脫離。但病程緩慢,病變范圍較為廣泛,灰白色滲出物分布在視網膜血管之后。除滲出物外,還可見出血斑和光亮小點(膽固醇結晶體)沉著。血管尤其靜脈顯示擴張、扭轉、紆曲,并有微血管瘤。病變常為進行性,新舊滲出物可交替出現,出血如果進入玻璃體,可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本病患者多為青年男性,單眼受累。超聲波檢查常無實質改變。
治療:早期——保護視力;晚期——提高生存率
治療方法:眼球摘除、放療(外照射、內照射)、局部治療(冷凍療法、激光療法)、全身化療、結膜下化療、眼動脈介入化療
(一)眼內單側視網膜母細胞瘤
1.眼球摘除——大腫瘤/視力無法保存,有明顯的外部表現:白瞳癥、斜視、紅眼等
2.誘導化療聯合局部治療:腫瘤較小具有潛在保存視力的可能性
(1)I~III期療效好;IV~V期患者局部復發率高,需進一步外照射/手術摘除眼球
(2)化療方案:CEV(C:卡鉑;E:VP-16;V;VCR)
(3)局部治療:放療、冷凍、光凝、熱療、內照射等
3.輔助治療:高危復發患者(前房種植、脈絡膜侵犯、篩板外侵犯、鞏膜內外擴散)
4.密切隨訪
(二)眼內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不能保留視力,眼球摘除;雙眼均可保存視力,誘導化療聯合局部治療或眼動脈介入化療等
(三)眼外視網膜母細胞瘤
1.眼眶局部(60%~70%):全身化療和放療;CTX+VCR+ADR和DDP+VP-16;新輔助化療(4~6個療程)→手術切除→術后行全身化療和眼眶放療
2.三側視網膜母細胞瘤:常伴隨松果體或蝶鞍上病灶。預后非常差。治療主要采取造血干細胞支持下的強烈化療。
3.顱外轉移性:治療轉移到骨、骨髓和肝臟。增強劑量強度治療:CAV(VCR+ADR+CTX)和VIC(VP-16+IFO+卡鉑)等,造血干細胞支持下超大劑量化療有助于改善生存。
《臨床腫瘤學》完結了,下面寫什么才能日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