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9-18 07:49: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嗜酸性粒細胞偏低的意思是: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 1、勞動、寒冷、饑餓、精神刺激等情況下,嗜酸性粒細胞出現一過性減少。健康人嗜酸性粒細胞白天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較大,下午比較恒定,這與下丘腦-腺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分泌有關。 2、嗜酸性粒細胞偏低的臨床意義是表示傷寒和副傷寒患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等。 /iknow-pic.cdn.bcebos.com/aec379310a55b319df660d774ea98226cffc1710"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ec379310a55b319df660d774ea98226cffc171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ec379310a55b319df660d774ea98226cffc1710"/> 擴展資料: 1、嗜酸性粒細胞與肥大細胞的分泌物相同,作用也基本相同,即啟動針對病原體的炎癥反應,在少部分個體,參與過敏反應的發生。 2、嗜酸粒細胞直徑10-12μm,核分頁,或呈S形或不規則形,著色較淺。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大小胞,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可將核掩蓋。 3、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見于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寄生蟲病、變態反應性疾病、皮膚病、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何杰金病等。 4、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表現為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item/%E5%97%9C%E9%85%B8%E6%80%A7%E7%B2%92%E7%BB%86%E8%83%9E/10106702#4"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_嗜酸性粒細胞">百度百科_嗜酸性粒細胞 /baike.baidu.com/item/%E5%97%9C%E9%85%B8%E6%80%A7%E7%B2%92%E7%BB%86%E8%83%9E%E8%AE%A1%E6%95%B0"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_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百度百科_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如果單純是嗜酸性粒細胞比率的話,問題不大,因為嗜酸性粒細胞偏低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升高的話可以見于寄生蟲感染,過敏性疾病等,降低沒有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5%-5%;其絕對值為0.05-0.50×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 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擴展資料: 嗜酸性粒細胞可移行至有病原體或發生過敏反應的部位。該細胞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釋放的多種溶酶體酶有殺菌作用,陽離子蛋白對寄生蟲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在發生過敏反應的部位,其釋放的組胺酶能分解組胺,芳基硫酸酶酯能滅活白三烯,從而抑制過敏反應。 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嗜酸性粒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