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5-19 11:24: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相當于美國外交協會的國際版,只是其成員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組成,是由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家、政治家、商業領袖、媒體巨擘和著名學者所組成。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斯切爾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撿選出來的,這些人很多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圣協(PilgrimsSociety)、圓桌協會(RoundTable)、和三邊委員會的成員。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后會成為8 國峰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在本次會議召開之前,調查彼爾德伯格的記者Daniel Estulin通過其內部渠道獲得了本次會議議程的主要事項并予以了報導。盡管這些報導無法被確證,但他和彼爾德伯格追尋老手Jim Tucker(注:Jim Tuker對Bilderberg的追蹤持續時間非常長,有空可以GOOGLE)的渠道在以往均被證明有驚人的準確性。顯然,今年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解決經濟危機,即通過二選一的途徑,“或者以長期的、折磨人的衰退宣告世界數十年的停滯、衰落和貧困……或者以激烈但短期的衰退為一個新的、可持續的世界經濟秩序鋪路,相應則伴隨著主權的衰減和效率的提高”。本次會議的其他議程還包括一個計劃,即“繼續欺騙那些相信所謂經濟反彈的無數儲蓄者和投資者。這些儲蓄者和投資者將在未來數月內遭受巨大損失和財務劇痛”并且“他們將對里斯本條約(譯注:里斯本條約于2007年12月13日簽署,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十分重要的文件。愛爾蘭在2008年6月的全民公決中未能通過該條約。關于里斯本條約的更多信息可以參閱wiki的相關詞條)的立法化進程施加最后的壓力,以待愛爾蘭在九月或十月投出贊成票,”這將賦予歐盟對其成員國擁有廣泛的權力,使其成為一個超主權的區域政府,而其成員國則相對降為一個類似于省的地位。(譯注:里斯本條約規定將更多政策領域劃歸以“有效多數表決制”決策的范圍,即便是司法、內政等敏感領域的一些政策也將以“有效多數制”表決,成員國不再能“一票否決”。但在稅收、社會保障、外交和防務等主權領域,仍采取一致通過的原則。)在會議伊始,彼爾德伯格追尋者Jim Tucker即報導,通過其內部渠道顯示,在彼爾德伯格議程的中有一個關于世界衛生部、世界財政部及短期而非長期的經濟低迷計劃。Tuker報導,瑞典外交部長及前首相Carl Bildt“發表了一個講話,倡議將世界衛生組織改組為世界衛生部,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組為世界財政部,該兩個部門均由聯合國贊助其運行(譯注:沒有特別說明與聯合國的關系)”。進一步,Tuker報導,“財政部長蓋特納和Carl Bildt兜售了一個短期而非十年期的不景氣(計劃)……部分是因為一個為期十年的不景氣將損害彼爾德伯格的企業家本身,”并且他們還希望擁有世界勞工部門和世界財政部,他們仍然想賺錢而為期十年的不景氣將耗費他們的巨額財富因為將會沒人購買他們的“玩具”……趨勢是維持一個短期的衰退。”(原注2)在會議結束后,根據Daniel Estulin的報導,“彼爾德伯格的一個主要擔心在于,彼爾德伯格熱衷于通過制造混亂以實現其長期計劃來重塑世界的做法將導致局勢呈現螺旋式上升以致失控,并且最終導致彼爾德伯格和全球精英均告失敗既而失去他們對世界的控制。”(原注3)5月21日,馬其頓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一份新的克里姆林宮報告(譯注:原文為A new Kremlin report,我暫時理解沒有引申含義)指出,彼爾德伯格集團,于上周在希望舉行了其年會,西方的金融、政治和企業精英已結束其秘密會議浮出水面,而在此前,他們已訂立了一份繼續由西方勢力主導通往世界新秩序的協議,美元需要完全被摧毀。”進一步,這份報告明確指出,“大多數西方最富裕的精英聚集于紐約參加一個由大衛·洛克菲勒主持的空前秘密會議,謀劃美元的終結”。(原注4)
沒有人可以通過金錢、權力或其他關系打通前往彼爾德伯格會議的道路,盡管有很多公司曾經嘗試。每一屆年會通常會有115個參會者,80%來自西歐,其余來自北美。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政府部門和政界人士,剩余三分之二是工業、金融、教育、通訊行業的精英。所有與會者都是以私人名義邀請的,不存在任何官方的指派,以免有可疑者進入會場。參加者都是被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主席親自邀請,附上會議籌劃指導委員會成員、顧問小組、名譽秘書長的推薦信。會員的選擇依照他們的學識、身份和經驗。被核心組織邀請的這些成員是“重要而有普遍性代表的”商人、政治家和其他精英,“他們特殊的知識和經驗”,以及他們在國家和國際關系中的個人關系及影響力,都是為了確保在會議議程中進行“完美、廣泛、和諧的討論”。在會議上,按照最初的主張,不做出任何決議、表決和政策性表述。隱藏身份的參會者之一是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當被問及是否出席會議時,他回答“大約20年以后”,但事實上,美國國會記錄顯示,他出席彼爾德伯格會議至少包括1963年、1964年和1967年。最近幾年,有關彼爾德伯格集團的故事在網絡上開始發布,集團也增加了些微透明度。1999年末,集團自正式成立以來第一次泄露了年會的備忘錄(估計是參會者之一所為),其中部分摘錄被《大消息》發表,整個文件在網絡上被公布。The Bilderberg Group, Bilderberg conference, or Bilderberg Clubis an unofficial, annual, invitation-only conference of around 130guests, most of whom are persons of great influence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business, banking,and media.The group meets annually at hotels or resorts throughout theworld—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in Europe followed by a year in theUnited States or Canada. This tradition appeared to be broken in 2008when the meeting was held in Chantilly, Virginia,so as to give easier access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US elections.The 2009 Bilderberg meeting took place from 14-16 May in Athens, Greece.彼爾德伯格會議(Bilderberg Group )——宇宙的主宰者多年以來,一直有傳聞說存在著一個秘密的由商界和政界權貴組成的精英俱樂部組織。每年的五月份或六月份的某一個周末,他們會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匯聚到一起,商討及制定世界規則、制造或毀滅一個總統甚或是一個國家、設計戰爭及交易…那不是小說,這確實存在。有觀察家們認為,這些政治精英們同時是多個國家政府、企業及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憑著相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及關系,他們向目標國家政府及國際組織進行游說,在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上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力……2004年6月3日,被認為參與全球政治陰謀的世界上最神秘的組織—-BILDERBERG GROUP在意大利的STRESA舉行了她的50周年慶典和年會。四天里,這些西方主要政治操縱者、商界領袖、銀行業者、大企業家及著名戰略家們,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家五星級旅館討論有關全球的政經話題。2004年被邀請的人物包括BP老板布洛文尼、美國參議院議員愛德華、比爾蓋茨夫人等,過去參會的人還包括有基辛格、查爾斯王子、克林頓、拉姆斯菲爾德、英國教育部長、北愛爾蘭大臣、歐委會貿易委員、西班牙國王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等等。BILDERBERGGROUP,已被指控在背后操縱影響世界的命運……材料一、“如果那些年我們就向公眾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為世界制定發展計劃。不過,世界越來越復雜,并準備向世界政府邁進。由知識精英和世界銀行家組成的超國家主權實體肯定好過過去數世紀實踐的國家自決。”—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club)永久會員大衛·洛克菲勒(David.Rockefeller)1991年如是說。超級秘密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2005年年會邀請了120名政治家、商界領袖、銀行家以及所謂的戰略思想家出席-與會者的太太們不參與。時間:2005年5月5-8日;地點:德國慕尼黑(Munich)以東60公里處的一家酒店;基本設施:豪華的房間、美麗的湖泊、高爾夫球場等;安全:絕對保障;全球媒體報道:根本沒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絕對是個“西方”精英組織,也即由美國人和歐洲人組成,該俱樂部拒不接受亞洲人、中東人、拉美人或非洲人。確切的說,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宇宙的主宰者。即便經過精心挑選的媒體從業人員知道早在數周甚至數月前就提前決定的事,只有當事件發生時,媒體才發表相關報道。《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參加過許多次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會議。不過,它們只能被迫保持沈默。(詳見2003年5月22日《亞洲時報在線》有關在凡爾賽-Versailles舉行的2003年彼爾德伯格會議的報道-“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宇宙的主宰者”.。)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有總部-設在荷蘭(Holland)西部的萊頓市(Leiden),甚至還有電話號碼。但沒有網站。少數獨立偵探,如英國的東尼·戈斯林(Tony.Gosling)或美國的詹姆斯·塔克(James.Tucker,跟蹤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30年)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有關彼爾德伯格會議位址和議程的消息。塔克將出版一本關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書。歷史學家皮埃爾·維勒馬雷斯特()和記者威廉·沃爾福(William.Wolf)已經聯合出版了《拒不讓公眾了解的事實和紀事》(Facts.and.Chronicles.Denied.to.the.Public),其中卷1和卷2講述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秘密發展史。畢業于列日大學(the.University.of.Liege)的比利時社會學家吉尤因斯(Geoffrey.Geuens)所著的一本書有一章也是專門講述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雖然吉尤因斯譴責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過分神秘,但他不支持陰謀論:他更喜歡研究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如何暴露權力運作方式以及政治、經濟和媒體之間的密切關系。媒體在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面前總是溫順得像沈默的羔羊。2005年,《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報道,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事實上,任何質疑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俱樂部的人都會被嘲笑成陰謀論者。英國參議員或美國決策者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說它“只不過是一個討論問題的地方”,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論壇”歐洲委員會(the.European.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達維格農(Etienne.Davignon)堅持說“這不是資本家操縱世界的陰謀”。法國國際關系學院(the.French.Institute.of.International.Relations)院長、加入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近30年的蒂埃里·蒙布利亞爾()說這只不過是個“俱樂部”而已。例如,彼爾德伯格2002年會議的正式新聞稿說,“俱樂部的唯一活動是舉行年會。會上不提出任何決議,也不進行投票,不發表任何政策聲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只是一個“靈活、非正式的小型國際論壇。與會者在論壇上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觀點,增進彼此了解。”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跨大西洋關系”的全部所在。
俱樂部可能討論什么?雖然彼爾德伯格俱樂部不允許內部使用的一個詞泄漏給公眾,但對外界仍有可能猜測到他們在討論什么。上周,基辛格通過解釋“自由”(布什版本)的含義開始了彼爾德伯格2005年。會議。布什的民主專家納坦·夏蘭斯基(Natan.Sharansky)也參加了是次會議。彼爾德伯格2005年會將討論北約的角色和批準歐盟25個成員國制定的歐洲憲法等問題。大量工作普遍外包給烏克蘭、中國和印度可能給憲法敲響喪鐘:法國示威者(已喚醒德國和荷蘭人)堅持認為對大公司有利的不一定對西歐工人有利。他們有理由這樣擔心。布熱津斯基在他所著的《大棋局》(The.Great.Chessboard)一書中高呼“西歐……仍然是美國的保護國”。他還堅持說“歐洲必須解決自己的社會分配體制(它“妨礙了歐洲的積極性”)造成的問題”。歐洲憲法之父不是別人,正是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德斯坦,此人碰巧與基辛格關系密切。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整件事的關鍵是憲法規定歐洲不可以建立一支獨立于北約(也即不受美國控制)的軍隊。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指定了唯一方向:一個由美國控制、空前擴張的北約,一個向東空前擴大的歐盟,大規模去地方化、整合共同利益和建立不可挑戰的美國軍事霸權。這成為布魯塞爾歐盟權力走廊的激烈爭論焦點并不奇怪,那里的許多外交官和委員會官員都公開抱怨華盛頓橫行霸道并譴責他們自己的政府出賣國家。負責歐盟擴大的歐洲專員費爾霍伊根(Gunther.Verheugen)碰巧也是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歐洲委員會成員前往參加彼爾德伯格會議的旅行費用和日常開銷都由委員會提供。這顯然與彼爾德伯格俱樂部自稱的“私人性質”不符。彼爾德伯格2005年會議舉行時間與布什出訪(訪問波羅的海國家并與俄羅斯總統會晤)一致,這是巧合嗎?對俄羅斯采取圍堵政策可能是彼爾德伯格會議的最重要議程。俄羅斯非常擔心自己的“鄰國”,它認為不管周邊發生多少次“顏色革命”,都沒理由從格魯吉亞或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塞瓦斯托波爾(Sebastopol)撤軍。歐洲委員會消息人士深信不疑地說布熱津斯基仍是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有關歐亞控制權的討論仍然提到《大棋局》。華盛頓渴望土耳其加入歐盟,因為這意味著美國在里海附近以及地中海東部的影響力增強。這樣也有助于對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實施圍堵政策-布熱津斯基認為不應讓中國成為美國在歐亞的強勁對手。彼爾德伯格2005年會議的另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是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核心問題是如何阻止伊朗成為一流的歐亞大國。布魯塞爾一些人并不排除與會者在彼爾德伯格會議上提出為說服美國和歐洲公眾有必要對伊朗發動攻擊采取宣傳攻勢的可能性。如何迫使北京使人民幣升值必定也是彼爾德伯格會議的重要議題。彼爾德伯格2009年計劃:重塑全球政治經濟(2009年5月26日)(原文作者:Andrew G. Marshall ,翻譯:慕峰)感謝宋鴻兵先生提供的及時信息( ),我翻譯了前面的一部分和后面宋先生標注了重點符號的部分。粗略翻譯,僅供參考,請盡量查看原文。個人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在翻譯過程中盡量擇取中性詞匯,這樣將有助於降低信息傳遞的失真程度,當然也盡量不要以陰謀論的心態去閱讀,事實上,西方學界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對歐美金融危機作出預測和批判,而理論的準備更是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了,反全球化早已是歐美社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論題,只是我們今天身處其中,有切膚之痛罷了。此外,對於報導也應當結合其他事實綜合判斷,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是一樣的。5月14日至17日,全球精英匯集於希臘,秘密參加彼爾德伯格年會,僅有極少數全球媒體給予了關注。大約130名全球最具權勢的人匯聚一堂討論緊迫的問題,并繪制下一年的路線圖。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全球金融危機,鑒於本次會議的參與者也包括了許多本次危機的主要制造者,同時也包括那些準備泰然自若地“解決”本次危機的人,因此這一議題并不出乎意料之外。
不是。 《貨幣戰爭》是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宋鴻兵。 宋鴻兵用貨幣戰爭來描述了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 自2007年《貨幣戰爭》出版以來,該系列叢書不僅持續風靡中國大陸多年,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海外,曾被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廣泛報道。在韓國,《貨幣戰爭》系列創下韓國引進圖書的銷量紀錄,強烈震動了韓國各界。 擴展資料 "貨幣戰爭"這個詞是言辭犀利的巴西財長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發明的。宋鴻兵借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 其代表作品:《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系列叢書已被翻譯成繁字體版、法文版、俄語版、波蘭語、韓文版、日語版、越南語版等多種語言持續暢銷海外。 書中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貸地震”、“金融海嘯”、“金融高邊疆”、“中國大媽”等詞匯皆成社會流行詞匯。本書也開創了金融玄幻小說的先河。
典型的妖言惑眾,危言聳聽的學者。羅斯柴爾德家族絕對沒有他說的那么神奇,在香港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只不過是排名十四位的小銀行而已,猶太人控制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經濟資源是真實的。可是任何一個強大的主權國家都絕不會被哪個家族所左右。
現代社會的金融構成和關系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任何一個家族能量再大,也不可能控制國家的金融命脈。
彼爾德伯格會議(Bilderberg Group )傳聞中的一個秘密的由商界和政界權貴組成的精英俱樂部組織。每年的五月份或六月份的某一個周末,他們會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匯聚到一起,商討及制定世界規則、制造或毀滅一個總統甚或是一個國家、設計戰爭及交易。有觀察家們認為,這些政經精英們同時是多個國家政府、企業及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憑著相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及關系,他們向目標國家政府及國際組織進行游說,在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上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力。
經貿聯系,還有低級的軍事聯系也開始接觸了
中美全方位、多層次的交往越來越廣泛復雜,在事關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擁有廣泛共同利益,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其實我個人覺得,美國現在越來越關注亞洲,之前也曾插手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之間的領土紛爭問題,表明他有意發展在南海的實力,牽制中國)
毋庸否認,中美兩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分歧和敏感問題。雙方應該牢牢把握兩國關系發展大方向,加強交流,增進互信,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共同推動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這是雙方互相理解的最好契機,例如:朝鮮核問題,伊朗問題,還有世界上的一些其他問題希望取得共識,有助於中美兩國減少摩擦,增進互信
從中美聯合聲明看‘中美關系既重要又復雜’。14日希拉里在發表演講時強調‘不存在兩國集團’,奧巴馬政府就此公開表態還是第一次。這等于明確宣布今后將繼續與中國競爭。但美中都不想把事鬧大。兩國關系今后可能會朝著接近美蘇冷戰時期危機管理的方向發展。重要的是雙方為守住各自的勢力范圍”暗中進行角力。“不過,與美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美中已在經濟上確立了高度依存的關系。”
在人權問題上受到挑戰時,胡錦濤胸有成竹地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加以搪塞。
同時臺灣問題,比如軍售等已經不能成為阻礙中美合作不斷加深的步伐,其實從奧巴馬的國情咨文也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的重視。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在胡奧會談后,中美的貿易關系是不斷加強的,還有為了建立互信雙方的低級軍事交流已經開始了,這和四個很好的開始,當然以后的走向現在還不明朗的說。(因為很快2012美國有要進行大選了,貌似競爭對手都還挺強大的,咱就淡定的看。)
如果你想多了解國際政治的話,建議可以多看一下《環球時報》里面的好多內容都很不錯的。
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美國第 16 任總統。
1860年,林肯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11月,選舉揭曉,以200萬票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但在奴隸主控制的南部10個州,他沒有得到1張選票。林肯當選總統的消息傳出,美國南北矛盾迅速擴大,堅持蓄奴主義的南方把林肯的當選看作一場災難,南卡羅來納州在林肯宣誓就職之前退出聯邦。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戰爭一觸即發。由于美國的普選制深入人心,隨著新總統的當選,國家權力的順利交接漸成美國的傳統。這當中僅有一次略為例外,就出現在1861年3月林肯就任總統之時。在3月4日就職典禮的當天早晨,同情南方的人們聚集在街頭巷尾散布流言蜚語,甚至傳聞有刺客蓄意行兇。陸軍司令特意采取了預防措施,派出士兵在賓夕法尼亞大街兩側警戒,還在國會大廈附近派駐了一個炮兵連。實際上,那天是平靜的。林肯宣誓就職后,由騎兵護送前往白宮,開始履行總統職務。但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林肯就職一個月以后的4月12日,南部聯邦的軍隊攻擊了政府的一個要塞,南北戰爭爆發了。戰爭開始時,北方軍隊打得并不順利,為了迅速扭轉不利的局面,1862年9月22日,林肯頒發了《初步解放宣言》。當年年底,林肯簽署了經過修改的《最后解放宣言》。他在簽署了這個文件后莊嚴宣布:“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比此刻簽署這個文件時更加堅信自己是正義的。”根據這個宣言,美國從法律上廢除了奴隸制。
1863年7月1日,南北雙方軍隊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葛底斯堡進行了關鍵性戰役。北軍獲勝,戰局從此向有利北方的方向發展。1864年11月,林肯第二次當選總統。當選后,林肯以極大的努力要求參眾兩院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宣布蓄奴非法。這項歷史性的憲法修正案于當年終于獲得通過。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遇刺身亡。5月4日,林肯葬于橡樹嶺公墓。林肯領導美國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促進了美國歷史的發展,一百多年來,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林肯:“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林肯是美國偉大的民主主義政治家。他出生于社會低層,具有勤勞、儉樸、謙虛和誠懇的品格。他進白宮后,在奴隸制等問題上,政界發生傾軋,國家出現分裂,遇到了很多困難。在日常工作中他不顧個人安全,每天擠出大量時間接見群眾,聽取申訴,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在他任職期間,由于各種反動勢力的影響,政策上有過躊躇和動搖,但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推動下,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最終簽署了著名的《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ration),解決了當時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四年國內戰爭中,他親自指揮作戰。領導聯邦政府同南部農場奴隸主進行了堅決斗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林肯于1 8 6 5 年4 月1 5 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國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稱贊他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 16 任總統,是世界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人們懷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堅強的個性,他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景仰的總統之一。盡管他僅在邊疆受過一點兒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