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4-18 04:31: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你上面所說的幾個處理器,不管是AMD的AMD Athlon�6�4 64 X2 Processor TK-55還是Intel�0�3 Core�6�4 2 Duo Processor T5250都算的上是高端處理器,我先來說明一下兩大平臺的不同之處:
AMD與Intel目前最大的區別就是指令集的區別,雙核的概念AMD早就應用了,只不過不如現在的雙芯處理器那么的成熟。這也就是為什么英特爾用G代表,而AMD用XXXX+來代表編號,英特爾高頻低能,AMD低頻高能,所以為什么一般同檔次的產品AMD的主頻比英特爾的低,其實并不低,只是表現方法不同罷了。例如AMD的2500+就相當于英特爾的2.5G。
CPU的處理性能不應該去看主頻,而INTEL正是基于相當相當一部分人對CPU的不了解,采用了加長管線的做法來提高頻率,從而誤導了相當一部分的人盲目購買。CPU的處理能力簡單地說可以看成:
實際處理能力=主頻*執行效率,就拿P4E來說他的主頻快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長的管線基礎之上的,而主頻只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有關與執行效率無關,加長管線的好處在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較快,但是管線越長(級數越多)執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但是卻客觀劃分了與其對手想對應的處理器的能力。為什么實際頻率只有1.8G的AMD 2500+處理器運行速度比實際頻率2.4G的P4-2.4B還快?為什么采用0.13微米制程的Tulatin核心的處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采用0.18微米制程Willamette核心的處理器卻能輕松做到2G?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以上兩種“怪圈”的存在。
每塊CPU中都有“執行管道流水線”的存在(以下簡稱“管線”),管線對于CPU的關系就類似汽車組裝線與汽車之間的關系。CPU的管線并不是物理意義上供數據輸入輸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歸納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指令的執行都必須經過相同的步驟,我們把這樣的步驟稱作“級”。管線中的“級”的任務包括分支下一步要執行的指令、分支數據的運算結果、分支結果的存儲位置、執行運算等等…… 最基礎的CPU管線可以被分為5級:
1、取指令
2、譯解指令
3、演算出操作數
4、執行指令
5、存儲到高速緩存
你可能會發現以上所說的5級的每一級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時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級的話,管線將會有所延長:
1、取指令1
2、取指令2
3、譯解指令1
4、譯解指令2
5、演算出操作數
6、分派操作
7、確定時
8、執行指令
9、存儲到高速緩存1
10、存儲到高速緩存2
無論是最基本的管線還是延長后的管線都是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接受指令,輸出運算結果。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級,其每一級要比后者10級中的每一級處理更多的工作。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細節都完全相同的話,那么你一定希望采用第一種情況的“5級”管線,原因很簡單:數據填充5級要比填充10級容易的多。而且如果處理器的管線不是始終充滿數據的話,那么將會損失寶貴的執行效率——這將意味著CPU的執行效率會在某種程度上大打折扣。
那么CPU管線的長短有什么不同呢?——其關鍵在于管線長度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說它把原來的每一級的工作細化,從而讓每一級的工作更加簡單,因此在“10級”模式下完成每一級工作的時間要明顯的快于“5級”模式。最慢的(也是最復雜)的“級”結構決定了整個管線中的每個“級”的速度——請牢牢記住這一點! 我們假設上述第一種管線模式每一級需要1個時鐘周期來執行,最慢可以在1ns內完成的話,那么基于這種管線結構的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GHz(1/1ns = 1GHz)。現在的情況是CPU內的管線級數越來越多,為此必須明顯的縮短時鐘周期來提供等于或者高于較短管線處理器的性能。好在,較長管線中每個時鐘周期內所做的工作減少了,因此即使處理器頻率提升了,但每個時鐘周期縮短了,每個“級”所用的時間也就相應的減少了,從而可以讓CPU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了。
如果采用上述的第二種管線模式,可以把處理器主頻提升到2GHz,那么我們應該可以得到相當于原來的處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線一直保持滿載的話。但事實并非如此,任何CPU內部的管線在預讀取的時候總會有出錯的情況存在,一旦出錯了就必須把這條指令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塊擁有5級管線的CPU在執行一條指令的時候,當執行到第4級時出錯,那么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這條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塊擁有10級管線的CPU在第8級管線出錯時重新執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無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資源,那么我們為什么還需要更高主頻的CPU呢??
回溯到幾年以前,讓我們看看當時1.4GHz和1.5GHz的奔騰四處理器剛剛問世之初的情況:當時Intel公司將原奔騰三處理器的10級管線增加到了奔騰四的20級,管線長度一下提升了100%。最初上市的1.5GHz奔騰四處理器曾經舉步維艱,超長的管線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于預讀取指令的出錯從而造成的執行效率嚴重低下,甚至根本無法同1GHz主頻的奔騰三處理器相對壘,但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頻,因為20級管線同10級管線相比,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縮短了,雖然執行效率降低了,但處理器的主頻是根據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而定的,跟執行效率沒有關系,這也就是為什么采用0.18微米制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能把主頻輕松做到2G的奧秘! 固然,更精湛的制造工藝也能對提升處理器的主頻起到作用,當奔騰四換用0.13微米制造工藝的Northwood 核心后,主頻的優勢才大幅度體現出來,一直沖到了3.4G,長管線的CPU只有在高主頻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優勢——用很高的頻率、很短的時鐘周期來彌補它在預讀取指令出錯時重新執行指令所浪費的時間。但是,擁有20級管線、采用0.13微米制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的理論頻率極限是3.5G,那怎么辦呢?Intel總是會采用“加長管線”這種屢試不爽的主頻提升辦法——新出來的采用Prescott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俗稱P4-E),居然采用了31級管線,通過上述介紹,很明顯我們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處理器在一個時鐘周期的處理效率上會比采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處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說起初的P4-E并不比P4-C的快,雖然P4-E擁有了更大的二級緩存,但在同頻率下,P4-E絕對不是P4-C的對手,只有當P4-E的主頻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的CPU對壘,著名的CPU效能測試軟件SuperPi就能反應出這一差距來:P4-3.4E的處理器,運算Pi值小數點后100萬位需要47秒,這僅相當于P4-2.4C的成績,而P4-3.4C運算只需要31秒,把同頻率下的P4-3.4E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AMD 2500+處理器,采用了10級管線,只有1.8G的主頻卻能匹敵2.4G的P4;蘋果電腦的G4處理器,更是采用了7級管線,只有1.2G的主頻卻能匹敵2.8C的P4,這些都要歸功于更短的管線所帶來的更高的執行效率,跟它們相比,執行效率方面Intel輸在了管線長度上,但主頻提升方面Intel又贏在了管線長度上,因為相對于“管線”這個較專業的問題,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陌生的,人們只知道“處理器的主頻越高速度就越快”這個片面的、錯誤的、荒謬的理論!
這就是Intel的精明之處
AMD TK57要好。
這兩款都是AMD移動版CPU。 TK系列是65NM的制作工藝,而TL系列是90NM 的制作工藝,在功耗和性能上,TK系列表現的較為出色一些。
tk57頻率比TL52高,性能也更好些。
AMD TK-57
主頻 1.9GHz
架構/制程=65nm
L1緩存=128KB*2= 256KB
L2 緩存=256KB*2= 512KB
核心數=雙核
FSB 800MHz
針腳數:Socket1 S1,638-pin micro-PGA
支持64位
核心功率:31W
TL52 移動處理器
核心數,雙核雙線程
主頻1.6GHz,
制程=90nm
L1緩存=128KB*2= 256KB
L2 緩存=256KB*2= 512KB
總線 800M
功耗 31W
樓上的簡直在胡說。
Intel的舊平臺上的確是南北橋搭配CPU,CPU與北橋間是FSB總線,北橋內集成了內存控制器,內存直接掛載到內存控制器里。所以讀取內存時,CPU要經過FSB與北橋溝通,這樣FSB的帶寬就會影響整個讀取速率。所以之后Intel改變架構,將FSB變成QPI,QPI總線的優勢自己去查,它的傳輸速率最大6.4GT/s,而將內存控制器集成在CPU里面,支持最大到1600MHz的DDR3.
AMD的HT總線架構先于QPI,內存控制器集成在CPU里面。內存直接掛載到內存控制器上。像現在HT3的傳輸速率能達到5.2-6.4GT/s, 在CPU與CPU間,CPU與芯片組間連接了HT總線。
所以你說的CPU與內存間傳輸數據是通過地址總線,控制總線,數據總線來傳輸。并不是通過HT.
看來樓主還沒把AMD跟INTEL的總線技術弄清楚,intel采用前端總線FSB(現在最新的酷睿i7采用了類似AMD的QPI總線技術),AMD一直采用HT總線技術,因此說AMD時準確的話不能說FSB而是HT總線頻率,HT總線標準目前共有HT1.0,HT2.0,HT3.0,HT3.1總線頻率不斷提高,速龍雙核3600+采用的是HT2.0標準總線1000Mhz而不是樓主說的400,它的cpu外頻確實是200,因此3600+在雙向16bit模式的總線帶寬提升到了8.0GB/sec,采用800Mhz的內存雙通道才能滿足,因為雙通道達到了12.8G的帶寬,而內存實際帶寬是達不到理論值的所以要有冗余
同理因為采用不同的總線技術,不能說AMD的性能不如intel,相反采用HT總線技術CPU與系統的交換帶寬提高了,相比intel有一定優勢,另外AMD的CPU集成了內存控制器,cpu可以直接與內存通訊相比于經過前端總線的intel相比內存延遲更低,所以效率更高,這也是為什么在內存帶寬測試里AMD總是領先于INTEL的原因
你說兩根400的條子會運行在333的頻率,這個比較特殊,有可能是控制器處于穩定考慮降低了內存頻率,而且你說支持800的主板怎么插400的條子,800的是2代,400是一代,兩種條子是不能插到同一個板子的
呵呵,希望對你有用
AMD推出的64位TK-55處理器已經成為中低端超值筆記本的首選處理器。它使用了全新的65nm工藝技術制造,總功耗僅為31W,核心方面使用了與目前65nm Turion6
4 ×2完全相同的Tyler核心,其二級緩存為256KB×2,處理性能非常不俗。采用它為處理器的筆記本價格也都比較厚道,五千元價位,提供配置AMD TK-55雙核處理器的主流機型性價性價比非常的突出。
前者主頻是1.8G 后者是1.9G
都是雙核心 你看哪個 好
樓上說的挺對。
我建議,下一個魯大師優化大師---它能檢測cpu,主板,內存,的溫度還有風扇的轉數 。 cpu80度沒事 ,我的電腦玩游戲也能到這個溫度 為了這個,我還花了80特意換了個風扇,換好風扇也沒用
如果你的電腦不卡,你就不用多花冤枉錢。 要是卡,你就先查一下風扇的轉數。 有的時候 1500轉又是2500. 風扇沒問題就只能 刷一下主板了 刷一次好像50到100 我以前 買過電腦 QQ492877106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是為了賺你的錢 !!!!!! 只是本人花過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