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11-28 03:25: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金翅雀雄鳥眼先、眼周灰黑色,前額、頰、耳覆羽、眉區、頭側褐灰色沾草黃色,頭頂、枕至后頸灰褐色,羽尖沾黃綠色。背、肩和翅上內側覆羽暗栗褐色,羽緣微沾黃綠色,腰金黃綠色。短的尾上覆羽亦為綠黃色,長的尾上覆羽灰色綴黃綠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基沾黃色,羽緣和尖端灰白色,其余尾羽基段鮮黃色,末段黑褐色,外翈羽緣灰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與背同色,大覆羽顏色亦與背相似、但稍淡,初級覆羽黑色,小翼羽亦為黑色,但羽基和外翈綠黃色,翅角鮮黃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基部鮮黃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塊黃色翅斑,其余飛羽黑褐色,羽緣和尖端灰白色。頰、頦、喉橄欖黃色,胸和兩脅栗褐沾綠黃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鮮黃色,下腹至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鮮黃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為鮮黃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羽色較暗淡,頭頂至后頸灰褐而具暗色縱紋。上體少金黃色而多褐色,腰淡褐而沽黃綠色。下體黃色亦較少、僅微沾黃色且亦不如雄鳥鮮艷。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羽色較淡,上體淡褐色具明顯的暗色縱紋,下體黃色亦具褐色縱紋。 虹膜栗褐色,嘴黃褐色或肉黃色,腳淡棕黃色或淡灰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5-22g,♀15-21g;體長♂116-145mm,♀119-140mm;嘴峰♂10 -12mm,♀9.5-12mm;翅♂75-81mm,♀73.2-82mm;尾♂42-55mm,♀43-54mm;跗蹠♂14-17mm,♀14-17.5mm。 (注:金翅雀圖冊網址 )
遷徙:留鳥,冬季游蕩。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也成群,有時集群多達數十只甚至上百只。休息時多停棲在樹上,也停落在電線上長時間不動。多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也到低矮的灌叢和地面活動和覓食。飛翔迅速,兩翅扇動甚快,常發出呼呼聲響。鳴聲單調清晰而尖銳,并帶有顫音,其聲似‘dzi-i-di-i’。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和谷粒等農作物為食。所吃食物幾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谷子、麻子等植物和農作物種子。
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區,其他東部地區也有少量分布。經?梢砸姵扇糊R飛,吱吱喳喳的小精靈,那就是金翅雀了。身著黃橄欖綠色的羽毛,配上粉紅色的小嘴,狀極可愛;迎著陽光,飛行鼓翅時,翼端有著金黃色閃閃發亮的光澤,便是金翅雀獨一無二的標志。金翅雀這種鳥不但色澤美麗,作為籠鳥觀賞,而且可訓練成叼物的技藝。由于飼養管理簡單,訓練容易,成為初學養鳥者的守選鳥。雌雄體形與麻雀相似,主要區別在羽色。雄鳥羽毛艷麗,背部褐色,腰金黃色,尾羽黑色,翅膀黑色并點綴金黃色斑,腹部灰黃色。雌鳥的黃色部分較雄鳥淡。
金翅科(Carduelidae,通常畫入織布鳥科〔Ploceidae〕)金翅屬(Carduelis)的幾種鳴禽(有幾種從前放在Spinus屬)。尾短,有凹口,羽衣較黃。嘴較尖細。成群地在田間和園林中覓雜草籽為食。在飛翔中常發生含混不清的尖聲鳴叫。歐亞西部的紅額金翅(C. carduelis)體長14公分(5.5吋),曾被引入澳大利亞、新西蘭、百慕大和美國(但未能定居下來)。淺褐色和黑色,頭部成紅、白、黑色圖案,翅金色(雌、雄相同)。北美金翅(C. tristis)體長13公分(5吋),遍布北美洲。雄鳥淺黃色,頭頂、翼、尾黑色。暗背金翅(C. psaltria)體長10公分(4吋),從美國西部分布到秘魯。鳥綱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屬鳥類的通稱。嘴緣直,形尖,一般不呈膨脹狀;體色主要為黃綠色,或呈縱紋狀,并常具黃或紅色斑。全世界有24種,中國有5種。金翅雀在中國終年留居各地平原,亦可見于山地。多棲息于針葉樹或闊葉樹上,也常在灌叢中活動。冬季多成大群活動。主要取食植物,如草籽、松籽等,也吃少量谷物,夏季兼食昆蟲。3~7月為繁殖期。在松、楊、竹、榕等樹上營巢。巢成杯狀,以雜草,細根等物構成,外敷以苔蘚、蜘蛛絲,內墊羊毛、羽絨等。在華南地區每年可產2~3窩卵,每窩卵4~5枚。卵淺綠或白色,鈍端雜有黑色或褐色斑點。金翅雀是中國北方普通籠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