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1-27 03:35: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教育無小事,事事牽人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懲罰要適度
人孰無過?孩子犯了錯,老師可以批評教育,適當懲戒或告知家長。但是總有那么一些老師面對學生犯錯行為時不夠冷靜,沖動粗暴地對待學生,引發嚴重后果,敗壞教師行業的風氣。
過度懲罰,傷害身心
教師過度懲罰學生,造成無法彌補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今年3月份,河南省平頂山市發生了一起教師體罰學生事件,一個9歲小學生,因在信息課上和同學說話,被老師揪著頭發拎到講臺罰站。回家后,該學生便感覺頭暈惡心,睡不了覺。帶去醫院拍CT檢查,發現頭皮與頭骨分離,傷情已造成輕傷二級。
2020年10月份,英山縣職教中心高一年級教師段某,在教室對7名未按要求打掃清潔區的學生進行了體罰:掌擊學生臉部,錘擊學生手掌,迫使學生肘部掄擊講臺桌面,時間持續三分半鐘。
2020年6月份,四川瀘州市合江縣的一個初中女學生,被檢查寢室的生活老師體罰150個深蹲,事后不久發現雙腿疼痛。經過檢查和鑒定,確定為9級傷殘。至今需要依靠拐杖行走,心理抑郁。
2021年3月份,云南省富源縣富盛中學一名老師用電線體罰學生,從晚上10點一直打到次日凌晨2點,期間5根電線被打斷。網帖圖片顯示,被體罰的學生背部和手臂滿是傷痕血腫。
過度懲罰不僅給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創傷,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敏感怯懦,孤僻自卑,厭學厭世,影響一生。
過度懲罰,傷害身心
2018年曾經轟動全網的學生毆打老師事件,常仁堯因上學期間被班主任體罰,一直心有記恨。二十年后,他在路上攔住曾經的班主任老師進行毆打。
老師的過度懲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多年郁結于心,無法釋懷,為今后的行為埋下諸多隱患。
古人云:嚴師出高徒。
嚴在責任,而非懲罰
據調查:2/3的兒童在家里受過體罰。部分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后,往往對教師說:“孩子交到你手中了,使勁管就行,不聽話就打。
過度的懲罰不僅起不到教育改過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甚至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巨大的心理陰影。
五步應對懲罰,善后不容小覷
萬一自己的孩子不幸遇上了這樣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該怎么辦呢?
保持冷靜,客觀看待,不做“熊家長”。
1、安撫孩子
如果孩子能把被老師體罰的事情跟家長說,說明他信任家長,希望能在家長這里得到宣泄和幫助。抱抱孩子,給他安慰,恰當處理這次被懲罰或羞辱所帶來的傷害,給予孩子安全感。
一味地呵斥或者責問,只會讓孩子選擇閉嘴,以后不管遇上什么事,都不會再和家長說,容易報喜不報憂。很多孩子不愿意把不好的事告訴家長,就是擔心在家長這里會再次 " 受傷 "。
2、因勢利導教育孩子
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之后,家長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讓孩子感覺自己的煩惱得到了尊重,就會毫不隱瞞地把自己的態度、抵觸老師的原因講出來。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后,再與孩子一起冷靜地分析事情利弊,客觀看待此次行為。
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身上,家長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缺點和反思改錯的能力。
如果老師教育過程中確實處理不當,家長要告訴孩子,不是所有人都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包容你,老師雖然不是壞人,但他也會做一些不恰當的事情。以后走上社會,也可能會遇到不講理的領導。但是爸爸媽媽肯定會站在你這邊,教孩子試著去包容一個不完美的老師。
3、探尋來龍去脈
私下微信問一下別的小朋友的家長,或者是打電話。
要和老師當面談一談,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積極配合老師工作。家長可以建議老師再懲罰孩子的時候,最好避開全班同學的面,或者是交給家長進行處理。
有些孩子,在學校里與在家中的表現迥異。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了孩子反差極大的性格表現。
家長要心平氣和地主動與老師溝通,向老師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現,讓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全面的評價。
4. 事件定性反饋
如果老師只是體罰了自己的孩子,根據體罰的原因,體罰的位置來給這個事件來定性。家長可以提出建議,比如:可接受的體罰是打手心,拍后背,或者是罰站,但是不接受打臉呀,打嘴,擰臉,拍頭等等重要部位的體罰。
如果老師體罰學生的數量比較多,就要考慮這個老師本身的問題。
如果事件定為惡性事件,那就需要家長到相關部門反饋。此時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個老師的不當行為屬實。如若沖動冒失,證據不足,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為嚴重的影響:冷暴力 ,語言暴力 ,更加嚴重的體罰。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家長一定不要輕舉妄動。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要按步就班,不要越級直接去找校長,按照流程向班主任反饋的同時也反饋給家委主任,班主任反饋給級主任,級主任反饋給學校。家委主任反饋給校級家委主任,校級的反饋給學校。家長在反饋的同時軟硬兼施,表明需要結果的反饋。
5、根據結果做好后續工作
學校接到反饋后,都會去核實事情的真實性,一旦情況落實,學校是不允許存在這樣的老師的。如果學校在落實了情況屬實的情況下還不作為,那家長就需要考慮給孩子轉學的事宜。
三點牢記,防微杜漸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也是家長的影子。家長比老師的責任更重,正確的引導孩子,尊師重教,為人處世,防患于未然更重要。
如何才能讓孩子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避免被過度懲罰呢?
第一:讓孩子學會師生交往
有時候老師懲罰孩子會出現過度,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老師對孩子并不了解。溝通越深入,雙方越能相互理解和寬容,也能有更理想的師生關系。
日常生活中,家長就要多鼓勵孩子與老師交流溝通,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在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地方,要主動向老師提問。
作為學生,在老師有需要的時候,主動幫老師擦黑板、收作業本等;在重要節日,如教師節等,可以給老師送自己制作的節日賀卡、發短信等,表示祝福和感恩之情。
對于一些比較靦腆內向的孩子,家長可以教孩子通過寫信、寫紙條等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交到老師手里。這些做法都能給老師留下很多的好感。
第二:讓孩子學會勇敢說“不”
讓孩子學會對不喜歡的事情說“不”,尤其是不能接受的懲罰。
很多家長認為懲罰孩子主要是因為孩子自己犯了錯,既然是犯了錯,懲罰肯定是有必要的。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要學會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避免再犯,才能起到懲罰的作用。
第三: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作為家長,切忌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老師,這樣只會加劇孩子對老師的反抗。
孩子的認識會有偏激的一面,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過分溺愛孩子,甚至與孩子一起指責老師,結果只會更糟。
學會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即換位思考。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站在老師的角度重新審視,必要時還可以創造場景以體會老師的情緒和難處,讓孩子學會體諒別人,為他人著想,改善孩子和老師的關系,減輕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家長在教孩子學會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提問題,教給孩 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家長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為孩子保駕護航是一生的責任。做智慧父母,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