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6 16:02: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李 介
日前,一則法治新聞引發了“全民圍觀”。
一名曾卷走公司700多萬元的前科人員,出獄之后成了另一家公司的財務總監,“重操舊業”卷走公款1900多萬元。這不是影視創作,而是真實案件。這位犯罪嫌疑人,還兩度被《今日說法》欄目報道。
深挖案件背后的細節,有人感慨,一個前科人員能讓老板和同事都對他深信不疑,可見有多“聰明”;也有人質疑其所在的公司規章制度等簡直形同虛設;當然,很多人還提到了案件中涉及到的“假證”——造假成本也太低了吧。
除了唏噓感慨,我們也從中得到至少三點啟示:
啟示一:聰明要用對地方,千萬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毫無疑問,這位犯罪嫌疑人智商是很高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認可。然而,在他的“魔幻”經歷中,聰明沒用在正道,反而利用耍小聰明、動歪心思來滿足自己的貪欲,最終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另外,這對于很多人也是一個警示,看人千萬別只看表面,“富二代”“名校畢業”這些標簽有可能是騙子騙人的幌子。
啟示二:有些流程再著急也不能省,千萬別讓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相關報道提到一個細節,被卷走1900多萬元這家公司當初在招聘犯罪嫌疑人時,正值業務擴展,董事長親自面試,并且對其非常滿意。董事長的“滿意”,也許讓其他人對此人放松了警惕,這可能也是之后在學歷等審核階段被輕易放過的一個原因。其實,偽造的假學歷等并不難勘破。他此前面試的幾家公司,就是在最后審核時被發現了破綻。可見,對于一家公司,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有多重要。
啟示三:小小假證危害巨大,監管還要下“真功夫”。犯罪嫌疑人能順利入職,并且得到公司同事認可,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高學歷和良好的工作背景”,而這一切都是偽造的。類似這種用假證謀取不當得利的行為,在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會形成“示范效應”,誘導更多人使用假證,導致社會公信力嚴重缺失。對于假證的制作和使用,必須嚴格監管和打擊。只有這樣,各類真證也才能名副其實。
【責任編輯:張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