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6 09:37: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來源丨金微觀察
今天,一條阜外醫院蔣立新偷運新冠患者血液出境被抓的消息流傳。
晚間,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發表聲明稱:網絡傳言我院有人偷運新冠肺炎患者血樣出境的信息是謠言,聲明提到“我院是心血管疾病專科醫院,沒有發熱門診,也沒有資質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武漢多家醫院開始采用新冠特免血漿制品對危重患者展開治療,有關部門確認了血漿制品的效果,而這些流傳的消息將新冠血漿與阜外醫院某人聯系起來,阜外醫院進行了辟謠。
據“生活科學”報道稱,蔣立新是阜外副院長,2018年初因故卸任,她是在阜外醫院的辦公室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一些問題,其案情至今仍未公布。官網資料顯示,蔣立新最后的新聞停止在2018年1月24日,新聞標題是《蔣立新:用大數據、大協作、技術融合造福百姓》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條消息熱傳:各大醫院正在排查人類遺傳資源研發項目。
一家醫院發布的通知顯示:根據有關部門要求,現對我院開展人類遺傳資源研發活動進行排查,排查范圍為2015年1月1日至今所有涉及人類資源審批的項目。
另一家醫院發布了類似通知:按照上級通知要求,從即日開始暫停一切國際合作項目(縱向課題和橫向課題,橫向包括國外組織機構、外資公司、中外合作資源等來源項目)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入選病例、標本采集、信息采集、經費支出 等),請大家務必嚴格遵照執行。
有不同的醫療系統人士證實了這條消息。一名醫院人士說:我了解到的一些醫院確實是對基因研究項目排查,“醫科院系統最近都在自查,尤其是涉及到國際合作類項目!
人類遺傳資源,即通常所說的人類基因。生命科學的發展,基因資源基因數據可用于健康監測、疾病預防、靶向藥物開發等,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醫院系統,而各種國際合作類項目,潛藏著基因外流的風險。以前主要是血漿出境,現在則是基因數據的外流。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中外合作的人體試驗項目在中國境內展開,常見的手段是國外的研究機構出錢國內來執行,著名的美國哈佛大學徐希平安徽采血項目曝光,我國對基因資源的保護提上重要日程,陸續出臺了相關法規。
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首次通報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處罰信息,包括華山醫院與華大基因未經許可與牛津大學開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研究,華山醫院、華大基因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許可將5000份人血清作為犬血漿違規出境。其后,華大基因又卷入14萬孕婦基因外流風波,基因安全話題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報道《“基因泄密者”的明與暗》稱,業界對六家企業卷入人類遺傳資源泄露風波并不意外。“很多流傳于江湖的故事終于浮出了水面!非法采集的資源已由傳統人體組織、細胞等實體樣本轉向人類基因序列等遺傳信息,出境途徑也由攜帶樣本轉變為通過互聯網發往國外。
報道提到:“中國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是吸引跨國藥企合作的主要原因。56個民族、14億人口,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民族遺傳資源和典型的疾病遺傳資源,可以研發出針對新靶點、新作用機制的首創新藥。人類遺傳資源的流失,輕則幫助跨國藥企開發藥物獨占市場;重則危及國家安全!
幾乎同時,《中國國防報》發表文章《基因戰爭,籠罩人類的新陰影》:足夠數量的人類遺傳基因樣本,能讓一些國家研制出專門的“基因武器”、“人種基因武器”,或成籠罩在世人頭上新的陰影,不得不防。俄羅斯總統普京證實有人有目的地采集俄羅斯人的生物樣。
2019年兩會上,多位兩會代表提到基因安全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林在2019年兩會上表示,我國應建立自己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管治體系。國際上曾發生多起生物醫學大數據泄露所引起的安全事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理論上只需大概75個統計上獨立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即可唯一確定一個人,當基因檢測數據與一些病理數據相遇時很容易匹配到具體的人。
2019年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第717號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進一步將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將進一步法制化和制度化”。
2019年10月21日,《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范圍包括八大類:一是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二是研究、開發、應用生物技術;三是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四是保障我國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的安全;五是防范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六是應對微生物耐藥;七是防范生物恐怖襲擊;八是防御生物武器威脅。
有知情人士表示,基因安全是影響國家民族安全的重大問題,2018年以來,各種基因安全事件曝光,有關部門更加重視這個問題了。
金微觀察,由財經媒體人、科技工作者打造的財經+科技平臺,關注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事可聯系:jinway20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