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1-24 19:21: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上官婉兒并沒有做宰相,只是因為受武則天重用,被美贊為“巾幗宰相”。而她所受黥面之刑也正出自于武則天的懲罰,原因雖有不同版本,但最為主流的說法就是忤逆了武則天的旨意。
命運轉折
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在唐高宗時期官至宰相,按理說也是名門之后。但上官儀的政治路線走的并不好,在麟德元年時,上官儀主筆為唐高宗草擬詔書欲廢武則天,因此被武則天所殺,上官婉兒的父親上官廷芝一并獲罪至死,上官婉兒也就與母親鄭氏一同被發配沒掖廷為奴,這樣的命運落差就使上官婉兒由名門之后變成了賤奴。
好在上官婉兒的母親鄭氏眼光長遠,即使是為奴之身,也要教導女兒習讀詩書,通學禮儀。上官婉兒也好在是聰慧無比,少年時便能吟詩著文,明達吏事,這位天才少女也在宮中頗有些名氣。儀鳳二年時,武則天聞其名召見入宮,此時的上官婉兒年僅十三歲。武則天當場考驗上官婉兒文采,上官婉兒也不負眾望的對答如流,談吐間言詞華麗,氣勢磅礴,文不加點,武則天因此大悅,當即免其奴婢之身,招入宮中掌管詔命。上官婉兒的命運再次發生重大轉折,從賤奴越升為武則天的寵臣。而由其墓志所載“十三歲為才人”,這應該就是武則天當時給予上官婉兒的名份。
黥面之謎
“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跡。”——《酉陽雜俎》
史書上說上官婉兒是“違忤”了旨意獲罪,其罪至死,只是武則天惜才而留了上官婉兒一命,改為黥面之刑。而受刑之后為了遮住刑跡,上官婉兒在刺刑處以梅花裝飾遮掩,因而更加美貌,一時間還形成了唐朝女人們追捧的妝容方式。
關于此事,歷史上說法各異,有一種說法是嗣圣元年二月時,武則天廢唐中宗為廬陵王,自己當起了皇帝,隨之而來的就是揚州司馬徐敬業的十萬討伐之師,鼎鼎有名的駱賓王還為其撰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上官婉兒本就是喜歡文學的才女,在宮人手中得到此出自名家的討伐檄文之后,愛不釋手,這篇檄文是討伐武則天的,當然也就不受武則天待見,上官婉兒不僅想收藏檄文,還勸武則天要愛惜人才,不應追究駱賓王的責任,這才招致武則天的不滿而獲罪黥面。
“天后每對宰臣,令昭容臥于案裙下,記所奏事。一日宰相對事,昭容竊窺,上覺。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許拔。昭容遽為乞拔刀子詩。后為花子,以掩痕也。”——《北戶錄》
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武則天與唐高宗同堂理政的時期,二圣面對朝臣時,武則天讓上官婉兒伏于桌子下面,記錄朝臣的言行,但此行為暴露,被高宗察覺,于是大發雷霆,用刀子刺在上官婉兒的面額上。這個記錄應該還是有可信之處的,武則天與高宗同政時就已經有了很大的擅政欲望,因此上官婉兒被武則天安排于朝堂之上也方便其攝政,而唐高宗不知情也是其憤怒的原因。
“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武則天《控鶴監秘記》
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小說,武則天發現了上官婉兒與其男寵張昌宗私通,武則天一氣之下將一把利刀扔向上官婉兒的額頭,留下了印記,又下令將上官婉兒關押入獄準備問斬,但念及平日功勞,又改以黥刑。后上官婉兒在額頭傷疤處刺梅花遮掩,不料益加嬌媚,宮女們紛紛效仿,常用胭脂在前額點紅,后逐漸演變成了國定的妝飾“紅梅妝”。
總之,上官婉兒是一代才女不錯,但其左右搖擺于武則天、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勢力中間,最后在李隆基政變中被殺,是有些可惜。但作為權力斗爭中的棋子,最為忌諱的也就是這種搖擺不定的人物,又因私生活淫亂,與張昌宗、武三思這等權臣有些說不清的男女關系,因此李隆基才會評價其“此婢妖淫,瀆亂宮闈,今日不誅,后悔無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