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9-17 18:48: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答案D
紅細胞膜亦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放在不同的鹽水中會出現滲透現象。當放在比紅細胞內液體濃度低的鹽水中時,紅細胞會吸水,甚至脹破,反之,紅細胞會因失水而皺縮。紅細胞內的液體濃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的生理鹽水的濃度(0.9%)。
答案D
人紅細胞的滲透壓與x濃度的食鹽水相當,說明人紅細胞內液濃度與x濃度相同,而浸在y濃度食鹽水中的紅細胞破裂,說明x>y,浸在z濃度食鹽水中的紅細胞收縮,說明z>x,綜合可知三種食鹽水的濃度大小依次為z>x>y。
毛細血管動脈端:血漿滲透壓大于組織滲透壓。毛細血管靜脈端:血漿滲透壓小于組織滲透壓。 先你要知道,滲透壓分為兩種,膠體滲透壓,和晶體滲透壓。 膠體指的是大分子,如Pr(蛋白)。 晶體滲透壓指的是小分子,如氯化鈉、碳酸氫鈉、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 其次,血漿的蛋白含量最高,而蛋白不能自由移動,小分子可以自由移動,血漿與組織液的小分子濃度差不多。 這就造成,他們的晶體滲透壓差不多,但膠體滲透壓血漿比組織液高很多。 當不同濃度的溶液被半透膜分隔時,低濃度側溶液中的水分子將在兩側滲透壓差的驅動下通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側的溶液中,這一現象稱為滲透(osmosis)。溶液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的高低取決于單位容積溶液中溶質顆粒(分子或離子)數目的多少,而與溶質的種類和顆粒的大小無關。 由于血漿中晶體溶質數目遠遠大于膠體數目,所以血漿滲透壓主要由晶體滲透壓(crystal osmotic pressure)構成。由晶體物質所形成的滲透壓稱為晶體滲透壓,其80%來自Na*和CI-。 血漿膠體滲透壓(colloid osmotic pressure)主要由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血漿白蛋白分子量較小,數目較多(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決定血漿膠體滲透壓的大小。
血漿滲透壓計算公式是: 1、(Cl-+HCO3-+20)×2=mmol/L 正常值280~310mmol/L(平均300) 310mmol/L為高滲 2、(Na++K+)×2+BS+BUN=mmol/L (正常人:BS(blood sugar,血糖)為3.9~6.1mmol/LBUN(blood urea nitrogen,尿素氮)為1.78~7.14mmol/L) 正常值280~310mmol/L 310mmol/L為高滲 3、MCV(平均紅細胞體積μm3)=紅細胞比積×1000除以紅細胞數(N/L) 正常值82~96μm3,>96μm3為低滲,<82μm3為高滲 4、血清鈉正常130~150mmol/L(平均140) 150mmol/L為高滲 5、(Na++10)×2,正常280~310mmol/L(平均300) 310mmol/L為高滲 6、Cl-+HCO3-=120-140mmol/L 140mmol/L為高滲 7、血漿膠體滲透壓有關計算公式: 血漿總蛋白g/L×2.41×2=289.2~385.6mmol/L 385.6mmol/L為高滲 174×Ag/L+1.205×Gg/L=85~131.85mmol/L 注意:血漿滲透壓約為300mOsm/kgH2O,相當于7個大氣壓708.9kPa(5330mmHg)。血漿的滲透壓主要來自溶解于其中的晶體物質,特別是電解質,稱為晶體滲透壓。由于血漿與組織液中晶體物質的濃度幾乎相等,所以它們的晶體滲透壓也基本相等。 血漿中雖含有多量蛋白質,但蛋白質分子量大,所產生的滲透壓甚小,為1.3mOsm/kgH2O,約相當于3.3kPa(25mmHg),稱為膠體滲透壓.由于組織液中蛋白質很少,所以血漿的膠體滲透壓高于組織液.在血漿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遠小于球蛋白,故血漿膠體滲透壓主要來自白蛋白。 若白蛋白明顯減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漿蛋白總含量基本不變,血漿膠體滲透壓也將明顯降低。 血漿蛋白一般不能透過毛細血管壁,所以血漿膠體滲透壓雖小,但對于血管內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由于血漿和組織液的晶體物質中絕大部分不易透過細胞膜,所以細胞外液的晶體滲透壓的相對穩定,對于保持細胞內外的水平衡極為重要。
血漿滲透壓包括血漿晶體滲透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血漿晶體滲透壓是由血漿中晶體物質所形成,如Na+、Cl-、葡萄糖、尿素等,血漿膠體滲透壓由血漿中蛋白質形成,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等。
因為毛細血管壁與細胞膜都是半透膜,但是可透過的成分不同,細胞膜將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隔開,K+、Na+等離子物質不易自由通過,而毛細血管壁不允許高分子蛋白質通過。
所以,血漿晶體滲透壓只對維持血細胞內外水鹽平衡起作用,而對維持血液與組織液之間(血管內外)的水鹽平衡不起作用,血漿膠體滲透壓則主要調節血管內外水平衡,維持血容量。
因此。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漿膠體滲透壓對穩定血容量,預防組織水腫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