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5-20 07:08: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臺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臺,臺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陛; 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 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 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權在足下,就看足下的這個足往哪邊走,這叫做舉足輕重,你這一抬腳就有分量。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來歷市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后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躺帶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麾,本是指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幟。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于書信當中。愿意也是由于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后來逐漸演變為對摯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膝下子女幼年時經常在父母的膝下活動,故以“膝下”表示幼年。后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相傳晉公子重耳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卻抱著一棵大樹燒死。晉文公砍下大樹做了木履穿在腳下,平時總是看著腳下的木履說:“悲乎,足下!” 在下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陛下(Your Majesty,His or Her Majesty) “陛下”,是稱呼皇帝。為什么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臺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
"Now if you will take off your cloths, Your Majesty, " said the cheats.
殿下 (his highness,sire)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
His Highness Prince Charles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閣下(my lord,his excellency)
閣下常用于書信中。原意是由于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今多用于外交場合。
His Excellency the French ambassador will b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膝下
子女幼時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 “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臺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臺,臺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陛;
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
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
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權在足下,就看足下的這個足往哪邊走,這叫做舉足輕重,你這一抬腳就有分量。 陛下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么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臺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后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后,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謝莊《慶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又有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按,梁武帝弟蕭宏,封臨川郡王。一說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事物紀原》卷二:“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國時已稱皇太后為殿下,見《三國.魏書.三少帝紀》。
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于書信中。原意也是由于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后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于外交場合。
膝下
子女幼時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圣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注:“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后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并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諫孫策“愿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后,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么,為什么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饑,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于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閣下”這個用法在中國古代也時常用到。和“殿下”、“陛下”具有同類的引申意,但不像這二者一樣所指對象是稱定的人物(王子、國王)。它也是一種尊稱,原本是用于稱呼有地位的男士的,因為只有達官貴族才有“殿”、有“陛”(王座前樓梯旁的欄桿)、有“閣”,而且其所在位置總是高高在上使人仰視的,因此“閣下”可解釋為“我在您的‘閣樓(亭臺)’之下”。作為引申意,“閣下”這個詞后被廣泛用作對有一定地位者的尊稱。中國武俠小說中亦可常見這個稱呼,但是今天若在現實中這樣稱呼他人會有諷刺或詼諧的意味。在外國文學作品或影視中對男士這樣稱呼一般也是在十九世紀以前尤其是中世紀,那時人們的等級觀念還較強,稍有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人都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較強的自尊心。這種用法不知是哪個翻譯家率先使用的,后來就成了習慣。現在這類詞一般很少用這個詞,只有時對少數政府高官用到,如“(尊敬的)總統閣下”、“總理閣下”、“王子殿下”、“女王陛下”等等。還有一個尊稱“足下”,詞意結構也是這類的,意為“我在您的足下”,中國古代常用。
第二個說皇帝 第三個說太子
參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71697.html
陛下是對于皇上的尊稱,古代一般都比較忌諱皇上的名字,不僅自己家里如果有人跟皇上的名字相近都會改掉,怕沖撞龍氣,而且在大臣拜見皇上的時候都不會敢直接上去就叫皇上的名字,只能夠用一種代稱,尊稱來表示臣下對于皇上的至高無上的身份的敬意,也是皇上威嚴的體現。 殿下原意是指站在皇宮宮殿之下的人,一般來說這個稱號都是用來指身份很珍貴的皇室成員,比如公主殿下,太子殿下,果郡王殿下,相信喜歡看古裝劇的小伙伴應該對這個稱呼一點都不陌生吧。其實跟陛下一樣也是一種表達尊敬的稱呼語,畢竟在古代,皇家就是天子之家,都是異常尊貴的。 麾下是指古代帶兵出征的將軍的稱號,麾下其實是指軍旗,而將軍是一個軍隊的統帥,就好像是那一面軍旗一樣,威武,正氣凜然,我們應該在電視劇中聽到有人這樣說吧,比如:“將軍才干異于常人,手下之人各個都是英雄好漢,我想到將軍的麾下,為將軍效力”這個稱呼感覺很霸氣。 閣下比前面幾個的身份地位要低一點,是指一些身份尊貴的人的互相稱呼,表達對對方的一種尊敬,足下與閣下的用途類似,用哪一個就看習慣跟當地的風俗了,這些詞語都是古代的日常交際稱呼用語,可能我們會有點陌生,但是在古代,這些詞語都像是口頭禪一樣,非常的流行,常見。
這三個詞只有一個區別,就是尊稱的對象不同。 1,陛下是尊稱皇帝。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特指皇帝,現指國家的皇室成員。 2,殿下原尊稱對象也是天子,漢代以后,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現指非元首的皇室成員。 3,閣下是舊時對人的尊稱,盛行于唐代,當時是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 等等,故以閣下相稱。也常用于書信中,后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于外交場合。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擴展資料 陛下、殿下、閣下三個詞語都屬于敬稱,表現了說話者的謙遜和修養,也是對對方的敬重和尊敬。敬稱詞多帶有敬重、敬仰、頌揚的感情色彩。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稱為“圣”。如孔子就被尊稱為“孔圣人”,孟子則被尊稱為“亞圣”,意為僅次于圣人者。后來又專門用于對帝王的敬稱,如稱皇帝為圣上、圣駕。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諸多敬稱詞中,陛下、閣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詞,是使用最為普遍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陛下”、“閣下”、“殿下”3個敬稱詞在使用上約定俗成,逐漸規范化。 時至今日,在外事活動中,凡對方是國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稱為“陛下”;對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均敬稱為“閣下”;如對方是皇太子或王儲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員,則均敬稱為“殿下”。
這三個詞只有一個區別,就是尊稱的對象不同。 1,陛下是尊稱皇帝。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特指皇帝,現指國家的皇室成員。 2,殿下原尊稱對象也是天子,漢代以后,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現指非元首的皇室成員。 3,閣下是舊時對人的尊稱,盛行于唐代,當時是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 等等,故以閣下相稱。也常用于書信中,后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于外交場合。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擴展資料 陛下、殿下、閣下三個詞語都屬于敬稱,表現了說話者的謙遜和修養,也是對對方的敬重和尊敬。敬稱詞多帶有敬重、敬仰、頌揚的感情色彩。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稱為“圣”。如孔子就被尊稱為“孔圣人”,孟子則被尊稱為“亞圣”,意為僅次于圣人者。后來又專門用于對帝王的敬稱,如稱皇帝為圣上、圣駕。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諸多敬稱詞中,陛下、閣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詞,是使用最為普遍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陛下”、“閣下”、“殿下”3個敬稱詞在使用上約定俗成,逐漸規范化。 時至今日,在外事活動中,凡對方是國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稱為“陛下”;對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均敬稱為“閣下”;如對方是皇太子或王儲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員,則均敬稱為“殿
首先是陛下。事實上,陛下一開始并沒有用它來稱呼皇帝,而是用它來稱呼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跟皇上說話,不能直接叫皇上,必須先叫臺下的侍者告訴他。這一步叫“陛下”,故稱“陛下”。“陛下”指的是皇宮的臺階。“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跟皇上說話,不敢直接叫皇上,必須先叫臺下的侍者告訴他。后來,“陛下”成為了皇帝的尊稱。 其次是殿下。陛下的陛,特指皇帝龍椅前的臺階,諸侯等貴族不能稱為陛下。而他們的標志性對象是宮殿。太子殿下和陛下的意思是一樣的。本來,這也是對皇帝的尊稱。漢代以后,演變為對太子、太子的尊稱。唐朝以后,只有太子、太后、太后才能稱為“殿下”。 再者是閣下。皇宮是王室居住的地方。凡夫俗子,官職再高,府邸不準稱宮,不稱宮。一般的高官,所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蓋茨”。閣下是古代對普通人的尊稱,常用于字母。大人也因親友同輩見面不便直呼其名,故常在大人中先稱隨從,再稱隨從為“大人”。后來逐漸演變成對親朋好友的致敬。 最后是足下。另一種常用來稱呼對方,稱為足。在“陛下”這個詞出現之前,下級官員通常使用“步”這個詞來稱呼他們的主人。后來,步子慢慢演變,同行也這樣稱呼對方。相傳,文重耳王收復王國后,幫助他收復王國的英雄介子推隱居在山上。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下山,沒想到,介子推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晉文公砍下這棵大樹,做了木鞋穿在腳下。他平時看著腳下的木鞋,說道:“悲哀,一步一步來!”后來,他用“步步為營”作為對同齡人的尊稱。
1、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 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臺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2、殿下 對帝后、帝妃及太子、皇子、公主的敬稱。也指現代社會用于對君主制國家王儲、王子、公主等的敬稱。 3、閣下 對人的尊稱、敬辭、稱對方,多用于書信中。也指具有顯赫的地位、尊嚴或價值的人。 4、足下 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 擴展資料: 殿下“殿”即“宮殿”,“殿下”本指宮殿之下,又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殿下”的本意是以君王宮殿下的侍從指代君王。 閣下現也用作對某些高級的顯要人物(國家的統治者、大使、總督)的尊稱或稱呼。 敬稱即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常見敬稱: 1、對帝王的敬稱:萬歲、圣上、圣駕、天子。 2、對將軍的敬稱:麾下。 3、對使節的敬稱:節下。 4、君對臣的敬稱:卿或愛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陛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殿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閣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足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敬稱
陛下:皇帝專稱,陛為帝王宮殿的臺階,例如“丹陛”。“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殿下:皇帝以外的皇族稱呼。“殿”即“宮殿”,“殿下”本指宮殿之下,又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殿下”的本意是以君王宮殿下的侍從指代君王,進而引申為對皇族的稱呼
閣下:非皇室人員的稱呼。閣為殿閣,古代三公有開衙建府之權,稱為開閣,日本的“太閣”即來自于此,后來普通官員的衙門也稱為閣。閣下本指閣臺之下,又代指站在閣臺下的官員侍從人員。引申為對官員或尊者的稱呼。
足下:對地位同等或較自己低下的人的尊稱。此語來自于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位后為晉文公。晉文公欲封賞有功之人,卻忘了封賞當年跟隨他逃亡并割股肉讓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賞,帶老母隱居到綿山之中。晉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綿山尋找,他避而不見,于是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迫使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倔強如斯,抱著大樹和母親被燒死了。晉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這棵大樹制成木屐穿在腳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時候都會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由此而來,最終“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他人的敬稱。 另,此故事還帶有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
1、閣下[gé xià] 釋義:閣下為對“您”的敬稱,與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見于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于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使用閣下來稱呼彼此。 2、殿下[diàn xià] 釋義: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于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殿下“殿”即“宮殿”,“殿下”本指宮殿之下,又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殿下”的本意是以君王宮殿下的侍從指代君王。------漢 蔡邕《獨斷》卷上。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皇太子、諸侯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太后、皇后也稱“殿下”。 3、冕下[miǎn xià] 釋義:對諸天神祇中最高貴之神祇的尊稱。比如元始冕下;小說文學中對頂級神職人員的尊稱。比如教皇冕下。 4、陛下[bì xià] 釋義: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5、嵐下[lán xià] 釋義:嵐下是大人的意思(出自日文),相當于殿下的意思。出自日本動漫,在中國網絡文學中魔幻描寫中常用。 6、闕下[què xià] 釋義: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之處。借指朝廷《漢書·淮南厲王長傳》:"馳詣闕下,肉袒而謝。"開元末,舉進士,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擢拜右拾遺。《李揆傳》 7、麾下[huī xià] 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這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語詞匯,原意為將帥指揮的旗幟之下,后引申為部下之意,或者是對將帥本人的敬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將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復馳還” 。 擴展資料閣下的歷史記載 《漢書·高帝紀下》:“大王陛下”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 唐·白居易《與劉蘇州書》:“閣下為仆稅駕十五日,朝觴夕詠,頗極平生之歡。”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閣下廷試第一,不可謂無佝;樞密入相,不可謂無位;年逾七秋,不可謂無壽,不于此時有所建白,更待何時?” 很多人對“陛下”、“殿下”、“閣下”等稱呼并不陌生,這些都是尊稱,但既然是尊稱,為什么叫“下”呢?人們都是以“上”為尊,“皇上”怎么成了 “陛下”呢? 原來,從這些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臺階下,以防不測。 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后、皇后、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于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并不完全一樣。 參考資料:閣下-百度百科
陛下: 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如《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后演變為臣子對帝王的尊稱。 殿下: 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于對君主制國家王儲、王子、公主等的敬稱。 閣下: 閣下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指對人的尊稱、敬辭、稱對方,多用于書信中。也指有顯赫的地位、尊嚴或價值的人,用作對某些高級的顯要人物(國家的統治者、大使、總督)的尊稱或稱呼;泛指對人的敬稱。 擴展資料: 古代臣子用陛下來稱呼君主,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中國古人講話很客氣,對于國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稱呼,那就找個替代品吧。這個替代品就是宮殿內由臺榭下段通向臺頂的臺階,名稱為陛。 這個臺階一般是木質結構的,或者是土造的,有衛士把守。臣子要上臺階,要經過陛下的衛士允許;要跟臺上的皇帝說句話,也要經過陛下的衛士捎話,通過卑者向尊者傳遞。久而久之,就通過這個建筑物來稱呼君主和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陛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殿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