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5-29 17:04: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冥王星近景照(想象)冥王星(讀音:míng wáng xīng)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天王星是太陽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在太陽系的體積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他的名稱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Ο60ραν0209),是克洛諾斯(農神)的父親,宙斯(朱比特)的祖父。天王星是第一顆在現代發現的行星,雖然它的光度與五顆傳統行星一樣,亮度是肉眼可見的,但由于較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發現。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布他的發現,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海王星(Neptune)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是圍繞太陽公轉的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于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us),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冬使用的三叉戟。
海王星比地球大,大約是地球的17倍。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 擴展資料: 海王星軌道: 海王星的軌道周期(年)大約相當于164.79地球年。海王星于2011年7月12日回到繞日公轉軌道上它被發現時的那個點。由于地球處于其365.25天周期軌道的不同地點,屆時從地球看到的海王星并不會處在它被發現時在天空中的那個位置。 從地球上觀察,海王星沖日周期為367天,這些周期使它在2010年4月和7月以及2011年10月和11月接近1846年它被發現時的坐標。在2010年8月20日,海王星將于發現它的1846年中的同一天再度沖日。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地球 百度百科—海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