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11-10 04:52: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的意思是什么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 這句的意思通俗的說: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 木蘭詞 作者: 納蘭性德 擬古決絕詞諫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賞析】 無疑,該闕詞章與白氏《長恨歌》皆涉及唐玄宗和楊玉環那段毀譽參半的愛情故事。 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荒淫廢國。 從感情的意義上來看,雖然唐玄宗迫于三軍眾怒,無奈將楊貴妃賜死馬嵬坡,從此生死訣別、陰陽永隔,唐玄宗卻始終信守當初七夕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種用情深遠的愛情故事,試問誰人不動容? 當然,我們已無法考證這段真摯愛情故事是否屬實,權且和納蘭一樣,首先肯定這段風流佳話。 納蘭此詞以一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負心的錦衣郎。 起句非常新奇,本來兩情相悅,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遲早分離,倒不如保持“初見”時那種若即若離的美好。 然后描繪變心的人往往指責滿懷癡情卻無端被棄的一方首先變心,失戀女子的愛恨情殤可見一斑。 最后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情郎雖然當日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 人生若如只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生若如只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的這句詞,極盡婉轉傷感之韻味,短短一句勝過千言萬語,人生種種不可言說的復雜滋味都仿佛因這一句而涌上心頭,叫人感慨萬千。 初見,愛恨情愁的開始。剛登場的意氣風發,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開了個頭。大好河山似錦前程,要怎樣去指點激揚?偶然遇見或刻意安排,將有怎樣一段波瀾不驚或銘心刻骨的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隱若現的風景,充滿期待和不期而遇的驚喜。 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的驚鴻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麗畫面,一切都將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鮮狀態,那些躊蹉滿志的初生牛犢總是那么朝氣蓬勃,那些羞澀的欲言又止有許多種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瑩剔透,像朝陽般明亮燦爛。 果真如此,又怎么會悲畫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拋,又豈止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誰能抵擋光陰的利箭?華年易逝,姹紫嫣紅只付與了斷井殘垣,刻骨銘心只能只歸了風輕云淡,相看兩不厭產生了審美疲勞,卿卿我我變成了相顧無言。春風十里后來卻是冷月無聲,雄姿英發后來只能遙想當年,仙葩美玉后來成了水月鏡花。 初見時人面桃花的驚艷,來年卻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長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卻變成了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輕”。初見時回眸一笑的百媚,已變成此恨綿綿的哀怨,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隔了江山。朱麗葉與羅密歐一見傾心,卻得知他是仇家之子,驚問:“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他們之間,隔了生死。《羅馬假日》里的公主和記者浪漫邂逅而相戀,最終卻不得不回到各自的世界,再見時只能恪守身份默默無言,他們之間,隔了世俗。《半生緣》里,曼楨和世鈞18年后重逢,都知道再也回不到從前,他們之間,隔了流年。 小時候聽故事,總是急著問:“后來呢?”后來,原來并非全然美好。人生是一場盛筵,初見總是琳瑯滿目熱氣騰騰,之后酒冷茶涼。悲傷的,不是這殘羹冷炙,是這似水流年。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 它是在感嘆人與人之間初次見面的那種美好的感覺難以長久,情人的心容易改變。在懷念當初見面時的美好感覺。說白了就是感嘆事過境遷,物是人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么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是什么意思? “初見,驚艷,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它是在感嘆人與人之間初次見面的那種美好的感覺難以長久,情人的心容易改變。在懷念當初見面時的美好感覺。說白了就是感嘆事過境遷,物是人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出自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通本做“雨罷”。娛園本做“語罷”。)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該詩被收錄于《飲水詞》 人生二句 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如果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美好而又淡然,沒有后來產生的怨恨、埋怨,那么一切還是停留在初見時的美好為好(人生在世就應該像剛出生的寶寶那樣,沒有怨恨和嫉妒,與人無爭,無需為任何事情去煩惱)”。 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與合德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等閑二句 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這兩句詩中蘊含著有兩個典故,出處就在謝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 相逢詠荼蘼,辭寵悲團扇。 花叢亂數蝶,風簾人雙燕。 徒使春帶賒,坐惜紅顏變。 平生一顧重,宿昔千金賤。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 謝脁這首詩,也是借閨怨來抒懷的,其中還用到"悲團扇"的典故。謝脁詩的最后兩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也有版本作"故人心",后來基本被確定為"故心人",這正是容若"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一語之所本。兩個版本在意思上的差別倒也不是很大,大略是說你這位故人輕易地就變了心,卻反而說我變得太快了--當然也可以作其他的解釋,但大體都還是圍繞著這層意思的。 驪山二句 《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 *** 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何如二句 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連起來,意中人相處若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的甜蜜,那樣的溫馨,那樣的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又怎么會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莊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于詞題“擬古決絕詞”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托了,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但更多的我個人認為是納蘭對于“人生若只如初見”這種高尚愛情之向往,對于“何事秋風悲畫扇……”這種愛情之抵制與厭惡。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一作:淚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注釋 ⑴柬:給……信札。 ⑵“何事”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怨歌行》,以秋扇閑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 ⑶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⑷“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 *** 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⑸“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中“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感同身受,路遙知馬力,人無完人,人生只應如些,何必不在意,屬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是: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全文為: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一、句子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 二、句子出處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原文如下: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三、譯文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四、注釋 柬:給……信札。 “何事”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閑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 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薄幸:薄情。 錦衣郎:指唐明皇。 五、賞析應用 這首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凄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托。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六、創作背景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七、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出自言情小說家樂小米的《天已微涼》,這首詩沒有題目。 【原句】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風可摧,相思不可斷。 【解釋】我的心上人在南方,我在北方思念他。我知道縱然他也想我,可是南方的樹木也是會被風吹倒的,你對我的感情也許會改變,可是我對你的相思卻不會斷絕。 【作者】樂小米,作家,生于山東省青島。2004年開始創作,發表數本小說作品,主要作品有《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青城》、《蒼耳》、《天已微涼》等。 “人生若只如初見”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原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解釋】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和溫馨。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作者】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擴展資料 納蘭性德評價 納蘭性德手簡真跡,被中國納蘭性德研究界奉為“國寶”,今藏上海圖書館。納蘭性德一生愛書藏書,從師顧貞觀、陳維菘、徐乾學,研討經學。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身后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在中國詞壇上都極富盛名,在中國文學史上亦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這位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300年后仍令無數世人傾倒,國學大師們的贊譽也毫不吝嗇。王國維評價: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梁啟超曾言:容若小詞,直追后主。季羨林曾道:在這群燦若列星的詞家中,我獨獨喜愛納蘭性德。 他是相門翩翩公子,鐘鳴鼎食之家,備受康熙恩寵,極盡榮華。但偏性格落拓不羈,自嘲“不是人間富貴花”,視功名利祿為塵土,甘為江湖落落狂生。他是清代第一才士,通經文,工書法,擅丹青,精騎射。卻一生為情所苦,所書滿是“惆悵”,“斷腸”,成為千古傷心詞人。他的心“常有山澤鳥魚之思”,對門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意思是: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整首詞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強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夠重的話,那么無論他以后經歷了哪些變故,初見的一剎那,永遠是清晰難以忘懷的。而這個初見,詞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戀的美好記憶中去了。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趨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擴展資料: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棄以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典故,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幽怨、凄楚、悲涼的意境,抒寫了女子被男子拋棄的幽怨之情。 參考資料: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_百度百科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是: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出處: 該句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創作背景: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現在一般認為這個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當時另一位詩詞大家顧貞觀。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一、全詩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二、釋義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三、作者 這首詩是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深受康熙皇帝賞識。 擴展資料: 納蘭性德為這首詞題名為“擬古決絕詞”,意思是說,這是一首仿照古人《決絕詞》而作的詞。《決絕詞》是古詩的一個類型,大多是以女子的口吻寫就,控訴男子薄情寡幸,表達自己要與之決絕的態度。卓文君的《白頭吟》、元稹的《古決絕詞》都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并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并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杰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如下: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出處:這句話出自于清代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賞析: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唐元《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初相遇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為抱著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會越來越好。所有的困難,都是微不足道,與意中人的相處也應像初見那般甜蜜溫馨,深情快樂,可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建好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驅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全詩是: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納蘭性德〔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一作:淚雨零 / 夜雨霖) --------譯文--------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注釋-------- 柬:給……信札。 “何事”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閑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 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創作背景--------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初相遇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為抱著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會越來越好。所有的困難,都是微不足道,與意中人的相處也應像初見那般甜蜜溫馨,深情快樂,可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驅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這一句來自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典故,《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中的“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更是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當時這二人的感情被傳為佳話。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在馬嵬坡無奈處死楊玉環。楊玉環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明皇后來在途中聽到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這里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句意。女子將二人比作明皇與貴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整首詩到這里就結束了,但女子的哀怨之情卻持久的纏綿在讀者心中,久久不曾消退。 這首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凄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托。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清代·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注1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注2錦衣郎注3,比翼連枝當日愿【摘要】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全詩【提問】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清代·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注1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注2錦衣郎注3,比翼連枝當日愿【回答】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回答】
親,您好,《鵲橋仙·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唐代詩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詞,全文如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得沉默寂寞,不知道如今何許人也看輕了,難道是我太容易被傷?雖然我知道你不愛我,可是我還是放不下。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我在燈下人影憔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詞描繪了一個女子對初戀情人的思念和不舍,表達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慨和對時光易逝、人事易變的感嘆。其中“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句話,表達了女子內心的悲傷和無奈,也寄托了她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整首詞以“人生若只如初見”為主題,反映了詩人對于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感慨,表達了對于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摘要】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全詩【提問】
親,您好,《鵲橋仙·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唐代詩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詞,全文如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得沉默寂寞,不知道如今何許人也看輕了,難道是我太容易被傷?雖然我知道你不愛我,可是我還是放不下。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我在燈下人影憔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詞描繪了一個女子對初戀情人的思念和不舍,表達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慨和對時光易逝、人事易變的感嘆。其中“何事秋風悲畫扇”這句話,表達了女子內心的悲傷和無奈,也寄托了她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整首詞以“人生若只如初見”為主題,反映了詩人對于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感慨,表達了對于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回答】
出自 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譯文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凄涼之苦了。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這首《木蘭花》是模仿古樂府的一闋決絕詞,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另作“擬古決絕詞”,因此常被當成愛情詩來讀,而據清道光十二年(1832)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的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寫給一位友人的。 通常認為這個朋友是指納蘭容若的知己,即當時另一位詩詞大家顧貞觀。對于此詞的主旨,向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論交友之道當始終不渝。友情的始終如一與愛情的始終不渝,兩者確實有相同之處,但柬友”之“友”,并非一定要理解為友情,恐怕理解為友人更為恰當。那也就是說,這首詞可能是用來勸慰友人的,如勸慰他在某些方面,諸如愛情等問題上不可過于執拗。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在以女子的口吻駁斥薄情郎,從詞中所用典故及詞意來看,似乎亦無不可。但作者說他是“擬《古決絕詞》”,非“擬《決絕詞》”或“擬古”。 這兩者意思剛好相反。古辭《白頭吟》是因為變心而提出分手;元稹的《古決絕詞》,則是相思難耐,無法承受,恨不得決絕來求得解脫,所謂“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別。天公隔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這顯然是一種遁詞,終究是以極端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執著了。納蘭所模擬的,從各方面來看,似乎是后者。
納蘭性德詞全集(《飲水詞》) 中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一作《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愿!
【注釋】
①人生句:戀人之間如果能像剛戀愛的時候那樣.剛開始總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總能這樣,就不會出現時間長了,感情淡了,甚至變心負心(秋扇見捐)的情況了.一二句是一體的,這兩句容易理解.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開始時相親相愛,后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這兩句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應該說理解成戀人、情人也不算錯,但按字面的解釋就有問題.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戀了很久的愛人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就這么就變了,幾許無奈、幾許悲哀).后一句的理解問題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說情人間相處得久了,感覺無聊了,就不由得容易變心了.重點是這兩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釋成戀人、情人還不夠吧.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楊玉環賜死.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 *** 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理解成李楊二人當初發愿立誓,后來雖然一方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比喻感情忠貞,至死不渝.
⑤何如二句:何如:怎么樣?理解成比較好象不合適.薄幸:這里未必是否定批判,古書中的此詞多是愛語,相當于現在的“冤家”.當初的誓言就這么算了.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幸郎雖然當日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
關于詞牌,有人說疑為納蘭自度曲,這個恐怕未必.有這樣的解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莊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輯評】
一、于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一般認為: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于詞題 “擬古決絕詞”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托了,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我理解的情況未必如此,這里的柬友應該是寫給一位朋友,根據納蘭的性格和詞風,這首詩恐怕是為安慰一位失戀的朋友所做,當然失戀的應該是個男性,這里是從女性的角度寫一首詞來安慰朋友.最后兩句明寫女子遭遺棄后的抱怨,暗寫當初兩人山盟海誓,而女子如今負心.當然最大的可能是當初兩人訂有私情,而后來女方迫于某壓力,不得不另嫁他人,而男方無法接受,所以作者勸他,寬慰朋友接受現實,并引用典故說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開些.
也就是說,人生若是只若如初見,一切都是美好的。剛見面的時候都有新鮮感印象都是特別美好的,但是到后來兩個人發生了感情的變故,感情就沒有之前那么好了,所以人心易變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1]?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秋風悲畫扇”:借用漢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妃子,卻遭到趙飛燕的妒忌、殘害而打入冷宮。南北朝梁的劉孝焯就曾經寫過《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于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遺棄的女子。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意思是: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這句話出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全文為: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意思是: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擴展資料此詞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棄以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典故,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幽怨、凄楚、悲涼的意境,抒寫了女子被男子拋棄的幽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