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1-26 17:19: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丘處機,小名丘哥,金皇統八年(1148),正月十九日生,登州棲霞縣(今山東棲霞市)濱都里人。
一、全真教禁欲的教規
在中國,宗教的禁欲主義來自佛教。佛教是在種姓壓迫苦難中產生的宗教,創立之初釋迦牟尼就提出了苦、集、滅、道“四圣諦”、要人們克制欲望,通過“八正道”(八種方法)的修習,擺脫生死輪回,進入涅槃境界。佛教中的瑜伽、吠檀多等派,依這一主旨,都主張禁欲論。
它們把肉體視為一切罪惡與痛苦之本,倡絕欲棄智,習作苦行,以謀求超越現實,獲得解脫。并創造了簡宿、乞食、著百納衣等十二項苦行,稱“頭陀行”、修頭陀行者,又叫“苦行僧”。
隨佛教傳入中國,禁欲論與頭陀行亦流傳進來,《傳燈錄》載:僧那禪師“手不執筆,永損世典,一衣一缽,一坐一食,奉頭陀行”。禪宗入道方法“四行”之一的報怨行,亦是要僧尼經過苦修,做到無愛憎、無怨懟,對一切都甘心忍受。
中國傳統道教承老莊思想,主張節欲、寡欲,并不禁欲,張陵創道教嘗收五斗米,葛洪大倡服食外丹、至南朝時,陸修靜整頓道教,去三張偽法,吸收佛教禁欲之說,立道教戒律,倡禁欲、出家。陸修靜之后的道教仍有華麗宮觀和大批田產。宋代道冠人均有田60畝、地20畝、山林72畝,收入相當豐厚,根本談不上所謂禁欲。
完全實行禁欲主義的只有全真教,尤其是王嚞(zhe)領導的前期全真教,這種絕對禁欲主義主要體現在教制上。
早期道教如五斗米道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立治,無出家之說,南北朝后,道教雖倡導出家,但有男女合氣之術,其中大師派道士則不一定出家。社會混亂之時,出家更是徒具其名:宋人王林說,五代時道士“假冠服以寄褐”,甚至掣家人觀。開寶五年(972)閏二月,宋太祖見道士在宮觀成家立室現象普遍,曾下詔說:“今后道不得畜養妻孥。"
至北宋末年,神霄派道士或“規財養婦,飲酒茹葷,不修身檢”;或美衣玉食,以青膠刷鬟,“外畜妻子買姬媵”。王嚞創全真教,才一改前習,使道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出家。王嚞以識心見性為長壽成仙的基礎,把絕對禁欲作為識心的首要條件。
他認為,道生萬物,火、風、地、水“四大",“為伊合造成形”。人即四假合成的凡軀,本有較長的壽命,但為欲念驅使,自羨榮貴貪愛戀,“四假凡軀恰似蠶身緣,各縛纏,夸作繭,裹了真靈,直待鍋兒煎”。作繭自縛,毀滅生命,即是活在世上也是一具行尸走肉的“假合尸”,有人問:人為何生死有先后?王嚞答到:“先死者為其人心著欲樂貪戀境界,是男子者損精,婦人損血,已有無常也!
有了欲望,就有了死亡的存在。要人們絕欲出家,“搜玄路,出迷津,靜中調養精氣神”。王嚞告誡人們:荒郊野嶺,日曬雨淋,牧童鞭打的累累白骨骷髏,就是因為前世縱欲而不修行的例證。王嚞認為,絕欲首絕人情。
他說:
“修行切忌順人情,順著人情道不成。奉報同流如省悟,心間悟得是前程。學道修真非草草,時時只把心田掃,悟超全在絕塵情,天若有情天亦老!碧斓罒o情化生萬物,欲望生人情,人應如天道,無欲無情!叭饲椤敝鬄槎鲪,“懷愛海,長思憶,戀恩山,每悵惆”,最終只能是“待荒郊,臥土丘”,短命天亡。他要人們“須早悟,三教理玄幽。擺脫恩山祛愛海,得歸蓬島赴瀛洲”,去恩愛表現在行動上便是拋妻棄子,跳出家庭這個“牢籠”。因為“妻男孫女長繚繞,愛獄恩山把身軀緊縛抓”,“被兒孫,長與便;遭妻女,每添愁”,就會“日日憂”。
王嚞以妻兒為枷鎖,稱兒孫歡笑為虎狼咆哮;視夫婦為仇敵,認為養兒育女是還前世孽債。說: “兒非兒,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總足冤家敵面仇,爭如勿結前頭苦"。奉勸世人“休妻別子斷恩愛”,“跳出樊籠尋性命”,“靜中堪破五行因,由此能損四假身。返見本初真面具,白云穩駕一神仙”。
真是這樣一種教規,使得作為全真教創始人王嚞弟子的丘處機,在修行上可以不顧一切的去修仙成道,這就有了后來的自宮以修仙道的做法。
二、太監為何以丘處機為祖師爺?
太監,是清代以前一種被閹割后專門從事皇宮和王公私宅事務的特殊人物。
他們從明代起,即以丘處機為祖師專門研究宦官史的王玉德先生說:
“明代宦官崇拜真人丘處機。.….….他是正月十九日出生的,故,閹人都以這一天為吉日,紛紛到白云觀散錢施齋,而京師無賴之徒選定這一天施行閹割術。因此,丘處機是宦官心目中的圣人,是他們信仰的寄托。“
清朝的宦官多是道教徒,如同治十年(1871)二總管劉多生,拜白云觀張宗璇為師,名誠印,號素云道人,曾任白云觀第二十代方丈,有丁余人經他授戒。因而,他們更崇拜丘處機。
《清稗類鈔·時令·京師逛廟日期》說:
“十九日,游白云觀。觀,元之長春宮也,為城外巨剎,花木甚多,俗稱正月十九為燕九,亦稱閹九,又稱會神仙。前數日,游人已多,而閹人伙以元代丘處機方自宮也。”
《天咫偶聞》卷九亦有類似記載。
為什么明以后的太監要把丘處機作為行業神崇拜?
明人陸文量說:
“元太祖以宮嬙賜丘長春,逼使污之,長春乃自刃其勢,以誓不得污。京師人至秋九月合道俗為素饌以祀,日閹九會!倍寄隆墩勛搿份d:““元太祖尊禮丘長春,欲妻以公主,遂自腐以告絕,其日乃十月九日,京師謂之鬮九,為會其盛。”
沈德符則稱:
“(正月十九日)都中土女傾國出城西城所謂白云觀者,聯袂嬉游,席地布炊,都人名煙九。意以為火樹星橋,甫收聲采,而以煙火行名耳。既見友人諫中稱淹九,或云燈事闌珊,未忍遂舍,取淹留這意,似亦近之。既得之,都下耆舊則云:全真道人丘元清,以是日就閹,故名閹九。
丘初從黃得禎出家,洪武初以張三豐薦為五龍宮住持,有司又以賢才薦為御史矣。上以二宮人賜之,丘度不能辭,遂自宮。今觀其遺像,真儼然一軀也。后轉太常卿,封三代,歿于京師。丘之事跡甚著,但自宮之日月亦不可考,然京師是日不但游人塞途,而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數萬,狀貌詭異,衣冠瑰僻,分曹而談出世之說。
中貴人多以是日散錢施齋。聞京師無賴亦有趁此時腐其童稚者。則閹九之說亦似不妄。
這一連串的記載,既有時間之差,又有事件之誤,更有人物之混,使明人王世貞“疑者十余年而不能解“,現代學者亦發出“不知丘處機自宮之說是否因丘元清自宮之說而來”的疑問,直至今日仍未開清楚。時間之差容易明白,如“十月九日”,當是刻寫時的手誤,省刻一個“正”字把十九日分為十月九日。
與丘處機相混的人物是明代丘元清,小抑司氣太經認真考證,認為:丘元清“無賜宮人及自宮事”。余下的實質問題就是丘處機是否自宮?回答是肯定的。《清和尹真人語錄》載:丘處機在磻溪、龍門修煉期間,為除去陰魔、煉心去欲,曾白行閹割,差點死去。
作為丘處機的得意門生,尹志平不會無中生有的瞎編。清溪全真道士劉志玄金泰定二年(1326)著《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一書,所繪丘處機像亦白皙無須?梢姡鹉┰跞娴朗烤鹛帣C是凈身之人.明代王世貞游白云觀亦見觀中“長春真人像白皙,然膚理皴皺,無須,若閹宦然”。
現白云觀中有兩尊丘祖像,一尊白皙無須,在老律堂;一尊微須方臉,在丘祖殿。觀中道士云:一為丘處機年輕時,一為年老時。王世貞只見其無須者,有須者應是清代所塑,非丘處機真形,或以他人假代,或以掩飾丘處機凈身之實。若必符觀中道士之說,則微須者當為丘處機年輕時像,無須者為年老時像。
由此又知,“閹九”應是“宴丘”轉音而來,為太監專用;蛞蚱浞钋鹛帣C為祖師,民間貶而稱之。至于沈德符似是而非的多種解釋,則屬夸夸其談了。另外,《長春真人西游記》卷上載:太祖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西覲至瀘溝(北京西永定河),劉溫欲以為成吉思汗所選處女同行,遭到丘處機嚴厲拒絕,曰:“齊人獻女樂,孔子去魯。余雖山野,豈與處女同行哉”!賜宮人,妻公主之說應是以此為蘭本杜撰而成。
明清太監奉丘處機為祖師,其意義不外乎二:一是希望這位和他們一樣閹割了的神仙能保佑他們生活平安,健康長壽。二是借丘處機抬高自己。丘處機為去欲煉功自宮:太監們是為生活所迫被宮,都是為了某種信念和追求不得已成為了非正常人。但不論意義怎樣,都說明丘處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是值得紀念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丘處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