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視頻教程網(wǎng) > 熱點資訊 > 正文
發(fā)布:2021-12-02 14:37: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wǎng)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到塞外行圍。半路上,康熙射了一頭鹿。鹿肉鮮美,康熙不敢自己獨享,便挑選了其中最好的幾塊,用鹽水浸泡,命內(nèi)侍通過沿途的驛站,火速送往紫荊城。
果然,鹿肉很快出現(xiàn)在皇宮之中,而這位有資格吃到康熙親自送來鹿肉的人,就是宮中的太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記載:
(圣祖)中途射得鹿,斷尾漬以鹽,并親選榛實,進太后。
這位太后并非康熙的生母,她是順治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康熙的嫡母。康熙稱她為“母后皇太后”,后世稱之為孝惠章皇后(謚號)或仁憲皇太后(徽號)。
孝惠章皇后僅僅比康熙大14歲,作為順治的皇后,他并沒有得到順治的寵愛,甚至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卻創(chuàng)造了大清朝的紀錄。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這位奇女子,希望通過史料的引用和分析,帶大家了解康熙的這位嫡母。
一、世祖續(xù)弦,無子無寵
康熙的父親順治帝是一位頗為“叛逆”的帝王,他6歲登基,看似高高在上,其實空有皇帝之名。因為當時軍政大權皆掌控在攝政王多爾袞之手,而后宮之事也都由母親孝莊太后(謚號)做主,因此,順治帝一直處于被壓制狀態(tài)。
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喀喇城墜馬身亡,14歲的順治帝提前親政,然而,就在他想要隨心所欲的時候,他被告知明年就要成婚,女方是孝莊太后的娘家侄女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順治的表妹。
《清史稿·世祖廢后傳》記載:
后麗而慧,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為世祖聘焉。
也就是說,多爾袞雖然已經(jīng)去世了,但是,順治的第一任妻子卻是多爾袞生前提前為順治相中的。
博爾濟吉特氏于順治八年嫁給順治帝,正式被冊封為皇后。然而,從僅有的歷史記錄來看,順治和第一任皇后的關系極其糟糕。史載:
上好簡樸,后則嗜奢侈,又妒,積與上忤。
意思是,順治喜歡儉樸,皇后則喜歡奢侈。不僅如此,皇后還善妒,多次忤逆順治的意思。因此,兩年后,順治不顧孝莊和禮部的集體反對,執(zhí)意廢掉了皇后。
筆者認為,順治帝之所以不喜歡結發(fā)妻子,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多爾袞。多爾袞去世后,順治為了泄憤,將其掘墓鞭尸,那么,多爾袞為順治聘下的妻子,順治又怎會給她好臉色?所以說,且不論順治第一位皇后的品格到底如何,從她入宮的那一刻起,她已經(jīng)是悲劇了。
皇后既廢,后宮不能無主。第二年,孝莊太后親自出馬,在她娘家族中又選了一對美貌的姐妹花入宮,同年,姐妹花中的姐姐被立為皇后,妹妹則成為普通嬪妃。
就這樣,順治帝就有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這位皇后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后世稱之為孝惠章皇后(謚號)或仁憲皇太后(徽號)。
值得一提的是,孝惠章皇后和她的妹妹同樣出自博爾濟吉特氏,而且,順治的第一任皇后(廢后)是她們倆的姑姑。
或許因為這樁婚姻也并非出自順治本意,順治對孝惠章皇后的態(tài)度仍舊非常冷淡。但有了姑姑的前車之鑒,孝惠章皇后在宮中小心翼翼,處處順從順治。
有兩件事可以證明,孝惠章皇后在順治朝如履薄冰,第一件事,《清史稿》記載:
貴妃董鄂氏方幸,后又不當上恉。
意思是說,后來順治獨寵董鄂妃,皇后不但不敢吭聲,順治帝還對皇后橫挑鼻子豎挑眼的。
后來,董鄂妃去世,順治帝在孝惠章皇后仍在世的情況下,還堅持要追封董鄂妃為皇后。這是極其不尊重現(xiàn)任皇后的舉動。
第二件事,《清史稿》又載:
十五年正月,皇太后不豫,上責后禮節(jié)疏闕,命停應進中宮箋表,下諸王、貝勒、大臣議行。三月,以皇太后旨,如舊制封進。
意思是說,順治十五年正月,孝莊太后生病,順治帝大怒,怪罪皇后禮節(jié)疏忽,照顧不周,命人暫停了皇后的一些權利,并公布給大臣。兩個月后,孝莊太后病愈,由孝莊太后作主,重新恢復了孝惠章皇后的待遇。
這段話雖然不長,但蘊藏的信息量卻很大。從中可以體會到,一個妻子不得丈夫喜愛,好在有婆婆維護,才能勉強維持作為皇后的尊嚴。孝惠章皇后,在后宮中甚是艱難。
若沒有孝莊太后的庇護,她或許也要跟隨她姑姑的腳步,成為一名“廢后”。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在孝惠章皇后入宮的第八個年頭,她的丈夫順治帝駕崩,庶出的三阿哥玄燁繼承皇位,是為康熙帝。
在封建社會,女子一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所嫁非人。孝惠章皇后把最美好的八年韶華給了順治帝,順治帝卻留給她一曲《長門賦》。
《吳越春秋》里有一句話,叫“時過于期,否終則泰”,意思是,事情壞到了盡頭,就會迎來好運。接下來,康熙帝登基,孝惠章皇后一躍成為“母后皇太后”,從此否極泰來。
二、圣祖登基,兩宮并立
1661年,康熙繼位,按照禮制,尊嫡母和生母為太后,且嫡母地的地位在生母之上。孝惠章皇后是康熙的嫡母,被尊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仁憲皇太后”;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氏被尊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和皇太后”。
這時,康熙的兩位母親和孝莊太皇太后一起,成為后宮之中地位最尊崇的三位女性。
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是一位福薄的女子,她只當了兩年的太后,于康熙二年病逝。正是因為如此,仁憲皇太后變成了康熙唯一的母親,讓康熙倍加珍惜這份母子情誼。
根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對嫡母(以下簡稱“太后”)的感情很深。
康熙繼位后,每年去拜謁祖陵,必然會帶著太皇太后和太后。《清史稿》云:
上奉太皇太后謁孝陵,幸盛京,謁福陵、昭陵,出古北口避暑,幸五臺山,皆奉太后侍行。
意思是說,康熙陪太皇太后去盛京,去避暑,以及去五臺山,幾乎都一同帶太后前往,以表孝心。
本文開篇也提到,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帶著太皇太后到塞外,這一次太后唯一一次沒有一同前往,康熙十分掛念太后,射了一頭鹿,還不忘派人將鹿肉火速送回北京,給太后嘗鮮。
康熙和太后的這份母子情,并非是做給外人看的,而是有真摯的內(nèi)涵,舉個例子: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康熙親征噶爾丹。而當時正值太后56歲大壽,戰(zhàn)事未定,康熙不能回京,便親自寫信給太后祝壽。太后收到信后,非常高興,命人送上她親手為康熙縫制的裘袍,康熙得到裘袍后非常激動,回信給太后說:
“時方燠,河未冰,帳房不須置火,俟嚴寒,即歡忭而服之。”
意思是,現(xiàn)在天氣還沒這么冷,河水也沒有結冰,軍帳中尚不需要生火爐,但是,等到天冷的時候,我一定歡天喜地地穿上母后為我做的這件裘袍。
康熙和嫡母的關系為何如此融洽呢,筆者認為,這至少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的生母早逝,俗話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生母去世的時候,康熙只有10歲,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體會并不深,康熙后來回憶說:“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言下之意,便是說自己在親生父母在世時,并沒有在他們膝下盡孝。正是因為康熙的生母去世的早,嫡母的存在,才讓康熙有了孝親的機會。
第二,仁憲皇太后入宮多年,在順治朝既不得寵愛,又沒有兒子,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族利益,于公于私,她都會把康熙當成親兒子對待。
仁憲皇太后為康熙親手縫制裘袍,就是她心疼康熙的證明。而康熙十歲喪母,倍加珍惜嫡母給他的母愛。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奉太后到盛京拜謁祖陵,路過科爾沁草原時,突然勾起了太后的思鄉(xiāng)之情。當時,太后的父母已逝,埋葬之地甚遠,康熙帶著太后往草原深處再走200里,在一個河流邊遙祭太后父母。
那晚,太后哭了一整夜。不僅僅是思念自己已經(jīng)逝去的父母,更多的是感恩自己有康熙這么一位好兒子。
三、母慈子孝,表正六宮
仁憲皇太后作為康熙的嫡母,正宮皇太后,不僅擁有母儀天下的殊榮,從她個人品格來看,她還是一位出眾的古代女子。
在孝莊太皇太后沒有去世之前,后宮之中其實是以孝莊為尊的。仁憲皇太后雖然身居太后之位,但她每天都堅持給孝莊晨昏定省,即使孝莊認為不必如此,她仍舊堅持。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皇太后病重,太后衣不解帶,“朝夕奉侍”,甚至親口嘗藥。孝莊崩世時,太后傷心欲絕,幾度哭倒在地,史載“太后慟甚,幾仆地”。康熙心疼母親,請她先回宮休息,太后堅決不肯。一年后,太皇太后忌日,太后又不顧康熙阻攔,堅持親到現(xiàn)場祭拜。
仁憲皇太后不僅僅是一位合格的兒媳婦,同時,他也是一位合格的祖母。
在皇宮之中,太后非常疼愛諸位皇孫,對皇孫們也都比較關心。例如,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的第七子胤祐生病,住在南苑調(diào)養(yǎng)。康熙怕太后擔心,特地給皇子們說:
“七阿哥的事,斷勿奏聞皇太后,只是說已經(jīng)稍愈,就可以了。”
可見,康熙對太后至孝,太后也十分關愛自己的孫子們。
也就是說,拋開仁憲皇太后的特殊身份,她也是一位合格的兒媳,合格的母親,合格的祖母。這也是康熙一直敬她愛她的原因。
康熙三十九年,仁憲皇太后六十歲大壽,康熙早早就開始準備,到了宴會當天,康熙特地讓御膳房數(shù)了一萬粒米做成飯呈給母后,稱這是“萬國玉粒飯”,太后將飯分給孩子們吃,開心的不得了。
仁憲皇太后從不干涉朝政,但她卻注意開導康熙。康熙幼年繼位,太后的教導尤為重要。即使到了康熙晚年,太后仍是他內(nèi)心的慰藉。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康熙帝內(nèi)心痛苦不堪,無人訴說,唯有跪在祖宗畫像前嗚咽。當時太后已經(jīng)年近古稀,她拄著拐杖來到康熙面前,親自開解康熙,讓康熙找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受到親情的熏陶,康熙不久便萌生了復立胤礽的想法。后來康熙復立胤礽,當著眾位大臣的面也曾說這是太后的意思。
這件事,不僅能看出康熙和太后的感情,更能看出太后在宮廷中的擁有的話語權。
仁憲皇太后是一位長壽的太后,她僅僅比康熙早去世五年。康熙五十六年,太后病重。《清史稿·后妃傳》記載:
是歲,上春秋六十有四,方有疾,頭眩足腫,聞太后疾輿詣視,捧太后手曰:“母后,臣在此!”太后張目,畏明,甚,以帕裹足,乘以手,視上,執(zhí)上手,已不能語。上力疾,于蒼震門內(nèi)支幄以居。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號慟盡禮。
意思是說,太后病重時,康熙已經(jīng)64歲,他頭眩足腫,身體本就有病,但他用手帕裹住雙腳,堅持侍奉太后。康熙握著太后的手說:“母后,兒臣在此!”太后勉強睜開眼睛,已經(jīng)不能說話了。但她卻久久望著康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久后,太后病逝,康熙失聲痛哭,肝腸寸斷。
仁憲皇太后活了77歲,做了56年的皇太后,有清一朝,仁憲皇太后是位居太后之位最久者,保持了清朝太后的紀錄。
正如康熙初登基時,尊嫡母為母后皇太后時所說:
“撫育眇躬、紹丕基而恩深訓迪;仰慈仁之備至、宜尊養(yǎng)之兼隆。”
仁憲皇太后全部做到了。
四、死后哀榮,太后典范
康熙給嫡母的謚號是“孝惠章皇后”,毫無疑問,孝惠章皇后是一位傳奇女子,她不受丈夫待見,也沒有親生兒子,但最后卻活成了錦鯉。
關于孝惠章皇后,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孝惠章皇后死于康熙五十六年底,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按照慣例,需要將孝惠章皇后的牌位升祔太廟。這時,禮部的官員揣摩圣意,故意將孝惠章皇后的牌位放在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的后面。沒想到,康熙看見后,大怒不已,立即讓禮部官員更正。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明朝明憲宗的故事。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明憲宗朱見深的嫡母錢太后去世,按理應該和先帝(明英宗)合葬。可是,明憲宗的生母周太后卻大鬧一場。
在禮法上,嫡母比生母尊貴,但作為帝王,往往更心疼自己的生母。最后,70多位大臣在文華門外集體跪請周太后收回成命,周太后堅決不肯,險些釀成大臣和太后的沖突。
明憲宗朱見深雖然左右為難,但更傾向于自己的生母。經(jīng)過一番折騰,這件事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在先帝陵寢兩邊,各建一座新的墓穴,一邊安葬錢太后,另一邊留給周太后百年之后使用。
但是,周太后卻使了個心眼,她故意把錢太后和先帝陵寢中間的隧道堵住,并且,在奉先殿的明英宗畫像旁邊,不準放錢太后的畫像。朱見深見了,也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也就是說,明憲宗的這場嫡母和生母之爭,最后還是生母贏了。
反觀康熙,他把能給嫡母的尊榮,都給了嫡母。這更能說明,孝惠章皇后對康熙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
《舊唐書》中有一句話,叫:“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句話是在封建文化的大背景下誕生的,筆者雖然不提倡封建文化,但是,我們解讀歷史人物,又離不開該人物所在的歷史背景。封建社會,女子本就不易,孝惠章皇后嫁給順治,不得順治的歡心,本就是一大不幸;順治死后,她身后無子,是第二大不幸。然而,無子無寵的他,卻成了康熙的嫡母,得康熙尊愛,因此享受了一世尊榮。
《大學》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引申來說,封建社會的男子要治國平天下,其實他們的胸襟和格局都是從小受家庭教育影響的。而男子的父親一般都在外奔波,所以,所謂的家庭教育,一般始于“母教”,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家庭教育的本源。孝惠章皇后陪伴康熙56年,康熙能成為“千古一帝”,嫡母的諄諄教誨,尤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