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2-06 10:26: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繼諸多電影咖轉戰小熒幕之后,賀歲片教父馮小剛也進來湊了一波熱鬧,掌舵了一部網劇。
憑借著自己的人脈他請來了不少演技派明星為新劇助陣,還別出心裁地把片名顛倒順序,稱之為《北轍南轅》,就在大家以為這個夏天要被馮導點燃時,畫風一轉迎來的卻是一大波網友嘲諷以及低分評價。
這種現狀雖然令人不解,但“差評”卻屬實至名歸,只因他的新劇犯了這四個錯誤,不僅是他,不少拍現代劇的導演都犯了這個錯誤。
可以看得出馮小剛此次確實是想打個口碑翻身仗,請來的演員都是實力派,每個人看上去全部高級感十足,而且攝影、布景、光效等都頗具藝術感。
可以說是最強班底了,然而最強班底的實力是有了,電視劇的質量卻差強人意到被嘲諷不接地氣接地府。
大家覺得某些劇情是不符合邏輯的,甚至是浮夸到超越了郭敬明的《小時代》。電視劇簡介中說的,明明是幾個女孩子初入都市后奮力掙扎,到最后站穩腳跟的故事。
但她們的背景不是有別墅就是有四合院,這條件就算混丐幫,起碼也得是個少幫主級別。
你讓一群月薪不到五千的老百姓,看有錢女老板、富太太以及海歸女的生活疾苦,這和吃不飽的乞丐看有錢人糾結晚餐是吃米其林,還是滿漢全席有什么區別?
除了矯情和無病呻吟之外,很難再有更好更貼切的詞匯來形容。如果他改變策略,把情景轉換成大院子弟脫離小資家境出來創業,或許更能收獲觀眾的好感度。
結果演出來的效果卻是一幫喝咖啡吃下午茶的小資們,為了圈粉老百姓、表現親民,強行穿西裝喝咖啡配韭菜盒子,要多違和就多違和。
不能引起共鳴不奇怪,脫離了民眾階級就很難收獲相應的市場。只是不知道是編劇參與過《小時代》拍攝,還是馮小剛在京圈混跡過久忘了民間疾苦,亦或是開拍前緊急突擊,跟郭敬明取過經。
總結起來講,就是他的新作失去了原來的味道,不再是與民眾一個肩膀齊平了。觀眾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個剝離了現實的作品,一個站在大氣層上俯瞰的視角。
所以劇情中設定的一切貧瘠都顯得十分空洞,讓人無法感同身受,甚至讓人覺得這是一種炫耀——剛見面不久就送了臺價值不菲的洗衣機,這種人均活菩薩級別的經歷,是我等草民配看的“貧苦”生活?只能說一句:冒犯了,告辭!
為了能夠好地呈現影視劇效果,不少劇組都會采取后期配音,雖然有時候因為口型和聲音對不上,或許會被粉絲們吐槽出戲,但好歹于電視劇本身質量無礙。而這部戲卻恰恰在這方面拖了后腿,甚至拽了大胯。
時間人物地點都說的是幾個北京孩子發生的事情,然而藍盈瑩卻操著一口讓本地人聽著別扭,外地人聽著迷糊的“北京腔”說臺詞,這種四不像和硬凹,雖然掐著大腿看的話也能將就,但總不能指望著觀眾們一直掐著大腿觀看而不吐槽吧。
如果主角說不出北京腔的話,完全可以選擇配音,觀眾們都能理解。因為故事環境設定在那兒沒辦法,不可能硬湊一群北京演員來出演。
但在明知完成不了任務的情況下還硬凹,確實是違和感滿滿,讓人不理解這樣的小細節問題,他是怎么就直接搬上了熒幕的,難道是他不拘小節的表現嗎?
另外幾人“苦中作樂”精神的表現確實有些過猶不及,甚至還有些跟不上時代節奏和炒冷飯的嫌疑。
因為大張偉老師的“賣力”宣傳,全國上下都知道了北京人嘴貧和善于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十幾年前的《奮斗》、《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這兩部電視劇,也很好地把貧嘴元素鑲嵌到了電視劇當中,引領了一段時間的“潮流”。
但影視劇發展了十幾年,不應該再走投機取巧的后退老路,貧嘴可以表現人物性格堅毅、烘托苦中作樂的精神,但當本末倒置想要靠一群年輕女孩子逗貧抖機靈就撐起一整部劇,那只能說馮導的算盤打錯了。
她們不是葛大爺,無法和馮小剛無間合作出馮氏喜劇效果,觀眾們也接受不了一部劇里的五個主演,時不時的就來一波不合時宜的馮氏幽默。
而且北京大颯蜜也不等于咋咋呼呼和毫無節制的耍貧賣乖,搞得主角人設有種紙老虎一吹就倒的單薄感。全然撐不起簡介中的飽滿。
新時代的電視劇,劇情就應該匹配當下環境,但馮導的作品卻讓人看出了一種誰看誰懵的感覺。
比如簽證下來的那個橋段,且不說她的那個簽證流程有問題,就說演員在電視劇里開心的勁兒,就好像蹦迪的時候有人給免費開了瓶黑桃A一樣,搞得觀眾們一臉懵:這么……高興么?2021年的中國人應該不至于了吧,又不是1991年。
還有一幕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就是“保大保小”問題,家屬糾結的場面就像“魂穿”了《中國好聲音》導師一樣——齜牙咧嘴的無法確認自己要不要轉身。
哭天抹淚的場面讓不少觀眾又是一臉問號:導演想表現出二選一的難度可以,但現在的產房門外,真的還會有保大保小的問題出現嗎?
產婦如果沒下來手術臺,這是一場醫療事故,醫生根本不可能還有空等“導師”做艱難抉擇,換一個角度想,這是什么年代了,難道還會有人為“傳香火”盡忠而奔赴黃泉嗎?
咱們再說說這部劇的臺詞,每個演員的臺詞功底都不錯,但真沒必要給大家再回憶一波《甲方乙方》的戰績,大段臺詞、長鏡頭到底搞得讓人忍不住想起來那句懟臉的經典臺詞: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炫技可以但太明顯了,當下北京人藝的話劇都不這么搞了,他還要拾人牙慧,實在是看出來對作品沒有敬仰之感了。
另外這部劇雖然打著新時代女性的旗子,但看過幾集之后發現,通篇感受下來就是馮導的偽女權設定:對女性抱有刻板印象,卻不得不為“達不溜”而強行掰彎自己。
酒桌上面對著一群“餓狼”,女主不但靠幾句不著邊際的“片兒湯話”就成功脫身,還意外地簽到了大單子;欠一堆外債的女主就因為頂了個主角光環,對方竟然大手一揮就不要了。
與社會不接軌很久的家庭主婦一提筆,吹灰之力都沒用上就賺了20個“達不溜”的稿費,這確定不是在拍固化女人標簽的瑪麗蘇劇?全靠別人給予而不是自己奮力爭取,這算哪門子勵志呢?
電視劇播出后,不少網友吐槽說馮導選的兩個女藝人沒有觀眾緣,這點確實有種個人偏見的感覺,畢竟不能靠面相就決定質量。
不過很快衣食父母們對臺詞和“巨量融梗”的吐槽聲,蓋過了對藍盈瑩和金晨兩位演員的吐槽。
首先就是人物設定,如果沒有看過《奮斗》、《歡樂頌》、《三十而已》、《七月與安生》、《私人訂制》、《流金歲月》,或許會感覺一幫女孩子的都市奮斗劇設定很新穎。
但是看過了這幾部戲之后就會感覺完全是套殼,無論從人數、經歷等等,只要仔細想想都能對應的上,甚至連臺詞都沒放過。
藍盈瑩說:“到我臂彎里時”,觀眾們的腦海里就不自覺地浮現七月跟安生兩人對戲場景,王珞丹的角色則直接照搬《私人訂制》里的白百何,不說是人設一模一樣吧,也可以說沒什么區別的。
如此效果到也不能全甩鍋給馮導,編劇也有一定的責任。但是如此粗制濫造不走心,我覺得實在是對得起自己口碑撲街的結局。
如果不是因為各路客串勾起了觀眾們的情懷,攝影和光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部戲能挺到第幾集棄劇,還真不好說。
有人說是馮小剛江郎才盡、有人說是他是脫離階級現實,也有人說新作是爹味十足的舊社會男性,對新時代女性的意Y之作。
但我更愿稱之為:老頭子的審美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觀眾們的觀影水平并沒有馮導想象中的那么落伍,所以也沒必要硬往觀眾嘴里塞一些他自認為是時髦,實則是過時已久的設定。
小編有話說
“不接地氣”這話是從前馮導最愛說的,但他卻用這部劇,親自且結結實實地打了自己一個大嘴巴子。
導過春晚、拿過大獎,這些榮譽對于他來說確實是很抬身價。
但既然想要回小熒幕“恰飯”,就應該放下身段拍出一些真正接地氣的劇,而不是用高高在上的態度來睥睨眾生,隨后拍一部北京版的《小時代》來糊弄觀眾,別再讓觀眾們滿滿的期盼而來,最后卻是失望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