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1-25 21:50: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一、緒論
通過數十年的奮斗,終于在壯年時期,個人走上職場的巔峰,企業走上了行業的龍頭地位。這個時候,一有時間就走遍五大洲四大洋,跳過傘潛過海,牧馬草原,坐嘯山林……身份和地位讓錢變得好賺了,生活多了平淡,似乎終于可以好逸惡勞了,個人躺平了,企業也迷茫了。
怎么找到路,路又在何方?
路——人民的立場。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為悼念年僅29歲為救戰友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寫了篇演講稿——《為人民服務》。
人民的立場是什么,這篇演講稿的題目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人會問,”為人民服務”不就是心里裝著人民,為人民著想嗎?誰不知道,還用寫一篇文章來解釋?
恰恰是淺顯的常識,難住了我們,困住了認知的升級與底層邏輯的構建。
地球不是方的,雷電不是神靈發怒,這些基本常識沒有成為常識之前,人民還在跪拜蒼穹,守隅稱王。1+1=2,至今無人證明出來,無法將數學知識形成知識體系的閉環。淺顯的常識,往往道出了事物的本質。
如果創業者、企業家不從本質上理解人民的立場,就無法在血脈中融入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從而企業無法提出正確的使命、愿景等決定企業生死的問題。
國民黨起義將領鄭洞國問毛澤東:“你的馬列主義為什么學得這樣好?”
“拜人民為師,這就靈了!
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往往將戰略思想宣之于報界,令全國敵友皆知,比如土改、農村包圍城市、持久戰等,都是依靠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友聞之歡欣,敵聞之卻無可奈何,就是因為敵無法站到我方的立場,其根本利益截然不同。敵要能站到我方立場,自然可以破局,但是,敵也將不成為敵了。
易經說乾卦:元、亨、利、貞。起始的元,若念頭不正,一開始沒有做好,后面三者就無法實現。慎始,方能敬終,方能行穩致遠。
自古以來,亦有先賢豪杰提出類似的思想,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每次的改朝換代,民眾在歷史洪流中的重要作用,則豐滿了這一思想,用眾多的案例闡釋了它的正確性。
人類歷史的進步,其實是人類改造自身與人類改造自然的進步。改造就是解決問題。
毛澤東認為,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要重思維方法,也要分政治立場。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與路徑,立場是解決問題的原點,是方針、原則。
因此,企業創辦之初,想清楚企業的立場是極為重要的。最近恒大暴雷、李嘉誠賣掉內地房產套現40億,其實也是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的體現。
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哲學家康德說,“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他的意思是,一切人類的活動,都要堅持以個體的需求作為追求,而不是把個體當成沒有生命的、可利用的物件。
從個體的角度來講,個體要在工作中展現自身能力、體現價值,為人所用,因此,個體都有工具的一面。誰的能力大,誰的工具好用,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賣方市場的擴大,令個體的價值無限弱化,企業把個體當工具的現實性無限加強。
“現在不努力工作,將來無工作可做!笔莻體淪為工具的生動體現。努力工作對于個體來講是對的,對于企業來講卻是錯的,企業不能被現象所迷惑。
不然,組成企業基本要素的員工,將在企業得不到應有的價值認可與人本關懷,其生產的動力必然會大打折扣,導致企業無法生產出高品質高效用的產品,進而影響到消費群體的不認可,企業必然走入惡性怪圈:員工不努力工作,產品無人購買,現金不能回籠,支撐企業正常運營的資金斷裂,企業生產無以為繼,最終導致企業倒閉。
為什么執行不力?就是因為員工沒有把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員工能力夠卻不用心去做,因為企業沒有打造家人文化而是把他們當成外人當成工具去使用。另一種是能力不夠。因為企業卻沒有打造很好的成長環境,培養這些員工能力達到要求。
為什么沒有動力?因為沒有獎得他心花怒放,珍視他創造出來的價值,提升他的榮譽感,讓他看到美好的未來;也因為沒有罰得他心驚動戰,鞭策他努力成長,幫他自我革新,提升他的職場能力,讓他向最高標準看齊時所能獲得的財富。
為什么沒有文化?是因為心無所定。心無所定時,哪里有利就信哪里。老板都在信奉弱肉強食,眼前只有業績和利益,一切以利益來稱量,員工自然心無信義,沒有信義怎么談文化?
企業的最大資產,是人。這人,既是企業的員工、客戶,也是跟員工、客戶沒有關系的普通民眾。后者是隱性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高度,才可能有所體會。
三、誰的利益
目的的指向是結果,而目的的動機是利益。有何種利益,便會指向何種結果。
因此,把“人”當成目的,就要求企業在開創之初想好自己的使命、愿景,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符合人民的利益。
所有成功的企業都豎立了使命,怎么“想”出企業的使命?怎么把使命一以貫之成為凝聚員工戰斗力的靈魂?
需要我們找出這些使命的普遍規律性——人民的立場。
人民的立場,決定了所言所行,代表了占全國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人民的立場,就是為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回顧中國市場的發展歷程,在改革開放后的這40年間,企業家賺錢的方式有三種:
1、開放之初,產品短缺,供小于求。
創業者通過信息不對稱,倒賣產品差價,以擺地攤、建門店等方式賺錢。雖然創業者本心上是為了賺錢,但在其行為卻填補了當時產品短缺的現狀,符合了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人民大眾提升生活品質,再也不被糧票、糖票等產品票所限制了。因此,這一階段,膽大就能賺錢。
2、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初,門店眾多,供大于求。
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參差,而百姓對相應產品的需要已經飽和,工廠和企業為了占領市場,大打價格戰和質量戰。因此,一方面企業向渠道商讓利,造就了國美、京東、蘇寧等經銷商、零售商的崛起,因為后者的價格實惠,符合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企業為了讓產品具備競爭力,升級技術與服務,搶占專業人才,打造互聯網平臺,造就了有意識豎立自己品牌的企業的崛起,因為后者的質量、服務都有保障,符合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因此,這一階段,動腦筋還不行,一定要用心才能賺錢。
3、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消費變現。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的發展,“大眾創業”的浪潮水漲船高,從網上開淘寶店,到微商,到地攤經濟,到現在很火的自媒體經濟與直播經濟,都是在倡導個體的力量,“粉絲”決定一切,消費者說了算!
當初的互聯網三巨頭BAT鼎盛之時,很多人都絕望了,認為互聯網三巨頭如同萬仞高山橫遮于空,互聯網創業機遇被壟斷,再無分一杯羹的可能。異變發生了。
在出行領域,滴滴打車、共享單車殺出重圍,原因在于,創業之初,他們通過大量的補貼,實惠了出行,方便了最后一公里。至少在創業之初,他們站在廣大消費者的立場了。
而騰訊與阿里兩大巨頭已經平分互聯網社交與電商的天下,誰曾想到拼多多竟能虎口奪食三分天下呢?
因此,拼多多的勝利,并不是產品的勝利,與其說是拼多多抓住了“社交+電商+消費賺錢”的商業模式,不如說它關注到那些被邊緣化的并不富裕的大多數人的需求和他們對美好的向往。
無論是商業社會,還是人類社會,均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自秦以前,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是奴隸的力量,奴隸與奴隸主成為主要矛盾;自秦以后,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是庶族的力量,庶族與士族成為主要矛盾。有學者認為,自隋唐考科舉之后,士族的力量被消滅了,其實是沒有完全理解士族的本質。
士族——既得利益者,少數人,權貴。
庶族——未得利益者,多數人,寒門。
中國歷史的向前發展是由人民推動的,無論某件重大的變革,還是改天換地的革命,本質是由士族與庶族的斗爭推動(隋唐的科舉制度延續至今,某種程度上緩和此種矛盾,但矛盾依舊存在)。
七國紛戰之時,各國求強,遂紛紛改革,然而眾多改革之中,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使秦國成為強國。原因何在?
就是商鞅變法使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庶族(奴隸與平民)能用軍功換土地換身份換財富,從而借力于人民的戰爭,傾全國之力攻擊那些奴隸主,怎么可能不勝利呢?
易中天被譽為三國研究的第一人,他在《品三國》認為曹操非?扇〉牡胤,在于為占人口多數的庶族提供了上升渠道,而司馬氏代曹氏是回歸士族把控權力,其實是歷史的倒退。
劉邦與項羽的兩句話,其實正好反映了士族與庶族的心理。
彼可取而代之也——庶族。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士族。
然而反諷的是,項羽這個老板,就是因為坑降兵、不盡其才,沒有照顧好人民與員工的利益,而敗于劉邦。如果深層溯源,這跟項羽出身于士族,而劉邦出身于庶族不無關系。
出身,決定了立場。但是,企業家一定要跳出來。
鯉魚跳龍門,但是龍及龍二代不用跳。無論是龍還是即將成為龍,企業家需要思考,是站在人數稀少的龍這一邊,還是人數眾多的鯉魚這一邊。
這個道理其實人人都懂,大家族不會永遠是大家族,寒門不會永遠是寒門。然而,世世代代永遠占據社會的權、貴、財,這么可笑的事,竟然為不少企業家所認同。
有了一定地位、財富之后,認為自己的基因比別人好太多,一定會傳承延續下去,其子孫后代也會像自身那么優秀,并占有地位、財富和權勢。
此種論調從表面來講,是看待事物的思維不對,是靜止僵化地看待事物,更深一層來講,這種基因優劣論,非常地可怕,放任不糾正,足以亡種滅族。
須知,庶族可以成為新的士族,而士族也會成為新的庶族,在保住階層與突破階層之間的爭斗,歷史上有太多血淋淋的事件了!氨丝扇《病钡牧α颗c怨氣是成正比的,而“大丈夫當如此也”的延續是不持久的。
國家開展反壟斷行動,對阿里、騰訊、美團、滴滴進行約談、判罰,在于壟斷的主體沒有站在人民的立場,雖然它們短時間內以價格戰獲得民心,但長遠來看,卻是擁有壟斷行業的定價權,必定會損害百姓的利益。
阿里曾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受人追捧,而到后期,卻被網民調侃為“全天下的生意全讓他一人做了!贝苏f法雖非全部事實,卻也發人深省。
房住不炒導致房產暴雷、搶菜籃子被批評、雙減之下關停培訓機構,一連串事件下來,站在人民的立場就很好理解了。
20世紀9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提出三次分配的概念。
他認為,通過向市場提供生產要素所取得的收入稱為第一次分配——市場的分配。
政府再把人們從市場取得的收入,用稅收政策或扶貧政策進行再分配,就是第二次分配——政府的分配。
人們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間的捐贈和轉移收入,就是第三次分配!嗣窳龅姆峙洹
我們永遠無法打破稀有定律,富、窮之數往往二、八開。因此提倡共同富裕,損有余而補不足的第二次分配與第三次分配必不可少。
四、難與易(在商業中的應用)
企業的生命周期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初期、穩定期、巔峰期或衰亡期。
在初期階段,創業者普遍能做到親歷親為,做市場調研,關心用戶,有一定的積累之后,順利過渡到穩定期。而在穩定期,企業已經具備成熟的體系和運作模式,因此,只是把成功的系統復制下去,便能夠最快地占領市場。相比較于初期的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穩定期的企業無論是資金、人才、產品都比之更成熟,企業經營變得更加容易。
在這個時期,只要在技術、產品、服務上做些改進,比較容易獲得量的提升,成功走到巔峰期。
然而,在巔峰期,是選擇復制還是創新?是做容易的事,還是做難的事?企業需要做出選擇。
復制,讓企業壯大。復制到無可復制時,就會用資本來作杠桿,先人一步撬動更多的資源與贏得更豐富的回報,最終形成壟斷。
壟斷,是躺賺。
什么是躺賺?一是容易,二是無風險,形成掠奪性財富。你容易,別人就不容易了。你無風險,就把風險轉嫁給百姓身上了。
企業生命的周期性,劃分出了企業將來要走的路,是容易、中度,還是困難的路。
所以,百年企業為何如此之少,因為絕大多數的企業都在走容易的路,導致企業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個輪回:初期——發展期——巔峰期——衰亡期。
而那些百年品牌的企業,卻是選擇走最難的那條路,因此企業的生命周期有多個輪回,循環不息:初期——發展期——巔峰期——初期——發展期——巔峰期……
人民的立場,其實需要企業做那一條最難的路:在巔峰期依然以初心來創業,不在固有的優勢領域形成壟斷,而是開辟新的符合人民大眾利益的市場重新起步。
走最難的那條路很難,很難。敢于不為——現有的優勢不擴大,不賺好賺的錢;敢于有為——冒著失去已獲利益的較大風險,解決民眾關心的問題,賺難賺的錢。
復制,易做,讓企業滅亡。
革新,難做,讓企業持續。
革新相當于又一次的創業,在剛開始創業時要走的路現在重走一遍。
是復制下的掠奪,還是革新下的為民,決定企業在鼎盛期之后,是走下坡路還是走坡路。
企業再這么發展,再怎么布局生態閉環,永遠只是孤島。中國無論哪一家民營企業都無法把產品賣給所有百姓。因為它無法掌控行政區域劃分下的所有百姓,它無法讓人人一手“身份證”,無法讓人人一手“銀行卡”。
這就形成了矛盾:企業無限擴張的意圖與資源占有的不完全性的矛盾。
所以,企業的巔峰其實是沒有巔峰,只有相對的巔峰,只有不停向前跑,不停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形成連續的相對的巔峰。
怎么保持連續的巔峰?
一、換賽道;二、主動二次分配三次分配。
人心是隨著經濟上下波動的,當經濟上升時,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就更高,就要做出符合他們利益的產品。諾基亞就是沒有跟上人心的需要而銷聲匿跡的,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這就是需要企業換賽道——換行業換產品或重新入駐細分產業。
大企業家都會做慈善捐助,就是在主動分配財富。二次分配是配合政府將剩余價值用之于民。三次分配是主動將剩余價值造福于民。可見,未來的大趨勢,在于分配方式作出創新貢獻并有益于民的行業,比如醫療、養老、大健康的改革、保險行業的改革等。
五、強弱與眾寡
《大敗局》中講到的中國知名企業失敗的原因很多:政商關系破裂、迷信廣告營銷、忽視輿論的影響、資金鏈斷裂、股權不清晰等。
可見,把企業經營好是多么困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企業家在政府、媒體、資本面前,是弱勢,需要小心處理與它們的關系。同時,企業家在百姓、員工、客戶面前,是強勢,擁有經營的話語權。
人民是一個籠統的指代,具體到人民的單獨個體,都是弱者,而企業則是強者。但是弱弱相加,便是量變積累,一定條件下轉化為人民的質變,變成了強者。企業要贏得流量,提高市場占有率,一定要學會強、弱之間的關系轉換。
強者和弱者是截然對立而互相統一的,強者要從弱者那里“榨取”剩余價值,而弱者為了避免被榨取,所有的弱者就會團結起來,從而形成“群盲”,與強者相抗衡。這樣,弱者團結大多數,成為眾的一方,逐漸由寡轉眾,由弱轉強;而此長彼消,強者失去支持,成為寡的一方,逐漸由眾轉寡,由強轉弱。
在斗爭之中,是強者消滅弱者,還是弱者消滅強者?
答案是:弱者干掉強者。
哲學家叔本華說:“優秀者剛一露面,所有的弱者就會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強者,直至將強者消滅”。
哲學家尼采說:“道德發展的趨勢。每個人都希望,除了對他自己有利的學說和評估,沒有其他關于事物的學說和評估發揮作用了。因此,所有時代里弱者和平庸者的基本傾向就是使強者變弱,把強者扯下來;主要手段就是道德判斷。強者對弱者的攻擊行為受到嚴厲譴責;強者的高級狀態往往臭名昭著!
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斗爭,平常者對優秀者的斗爭,弱者對強者的斗爭,根本的斗爭手段就是以眾壓寡的道德斗爭,而本質是利益斗爭。
雖然兩位大哲學家對于人民的力量有不同的闡釋,有偏頗的地方,但也有合理的地方。
企業家雖是強者,但是要經營好企業,既要有弱者的立場,心憫弱者的處境,從群眾來,又要學會為人民服務,要有普惠的價值觀,到群眾去。如此便能借助人民的力量,借強勝弱。
試想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若14億人每人捐助一元,這家企業就能收到14億元。
只不過,現實中的,所謂的一人“捐助”一元,變成企業用自己的產品從市場上的每個消費者手里“賺到”一元。
這不是人民的力量嗎?
企業家切不可以為財富是自己憑本事賺來的,這種心態必然由初創時的為人民服務變成后期的加大杠桿的掠奪,脫離了人民群眾的企業,最終被人民群眾所打倒。
貪婪是企業脫離群眾的第一層體現。
傲慢是企業脫離群眾的第二層體現。
為富不仁是企業脫離群眾的第三層體現。
現今房地產業暴雷與資本市場逃離,它們處在哪一層不言而明。
一個企業家若有人民的立場,就不會貪婪、傲慢,更不會為富不仁,就會心中有“民”,
知敬畏、懂分寸,多奉獻。人民的立場,從企業上講要站在消費者市場,從領導上講要站在下屬的立場,從培訓老師上講要站在學員立場,從家長上講要站在父母的立場與孩子的立場……
小到創業、經營,大到社會演變、歷史變革,馬克思列寧主義向來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的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