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7-03 13:44: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舉一反三的意思是: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種方法重復教他了。 【示例】:老師教導學生要對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拋磚引玉、貫通融會、問牛知馬、融會貫通、一隅三反、以微知著、觸類旁通、一舉三反、聞一知十 【反義詞】囫圇吞棗、生吞活剝、食古不化、不求甚解、淺嘗輒止 擴展資料 1、舉一反三的近義詞 拋磚引玉 【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出自】:費孝通《訪美掠影》:“我所做到的是暢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拋磚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示例】:在這個座談會上,我僅是一家之言,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還希望多聽聽大家的見解。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于謙詞。 2、舉一反三的反義詞 不求甚解 【解釋】: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自】: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不追求利益,喜歡讀書,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高興得忘了吃飯。 【示例】:他這種對問題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是成績無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舉一反三:反:類推,推及,推論。列舉出一件事情,進而以此類推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論,能觸類旁通,善于學習,能夠由此知彼。 舉一反三是一個成語,讀音是jǔ yī fǎn sān。出處《論語·第七章·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近義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聞一知十。 反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 擴展資料: 舉一反三典故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